關於悲秋的詩句賞析 1.關於“悲秋”的詩詞及鑒賞(不要太多)急需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壹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裏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壹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就是這些了。Thank you!
2.關於“悲秋”的詩詞及鑒賞(不要太多)急需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夜——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日明中。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色——雨侵壞甕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壹派空明互回蕩。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裏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秋愁——莫道身閑總是,孤燈夜夜寫清愁。
秋興——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秋懷——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秋夢——清夢初回秋夜闌,床前耿耿壹燈殘。 秋憶——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秋悟——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秋味——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
就是這些了。Thank you! 。
3.悲秋詩句及相關解析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類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註釋
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似乎蘊含著無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鷗不時地回旋。無邊無際的落葉紛紛飄墜,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而來。離家萬裏,悲嘆自己經常漂泊他鄉,衰老多病,寒秋中獨自登臨高臺。世事艱難,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窮困潦倒,於是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
註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壹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壹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壹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壹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壹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壹壹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壹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壹,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壹 。”
4.悲秋這首詩如何鑒賞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
蒼涼淒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遊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經歷,以“悲秋”,“秋興”為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
這首《悲秋》詩,並未憑秋色以訴離情,托秋意以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詩壹開始,即緊扣題目,以“西風”點秋,以“悵望”點悲,展現出詩人在西風蕭瑟中,獨立書齋悵然想望的畫面。
首句在“扉”前著壹“晚”字,交代了時間,又渲染了冷寂的氣氛。次句在“齋”前著壹“高”字,標明了立足點,為所見愈遠作了鋪墊。
李白《折荷有贈》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情景與之略相似,但此處寫得較為含蓄深沈。
詩人沒有明說悵望什麽,而是留下懸念,徑直引著讀者把目光投向遠處的別浦。“別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
南朝宋代謝莊《山夜憂》詩:“淩別浦兮值泉躍,經喬林兮遇猿驚。”唐人鄭谷《登杭州城》詩中,也有“潮來無別浦,木落見他山”的佳句。
遙看別浦,雙雙行舟揚帆而去,漸漸隱沒;極目凝望,廣漠而靜謐的荒野伸向遠方;荒野盡頭,天似穹廬,邊際四垂,寥廓蒼茫。蕭瑟落寞的景象,映襯出詩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6)舉進士第壹,曾任秘書省正字,時秦檜當權,因貽書臺諫官言時政,被加上“譏謗”國事的罪名,貶為肇慶府通判。當時的臺諫官(禦史的別稱)已成為秦檜排斥異己的工具,只要有壹言壹字稍涉“忌諱”,無不爭先揭發邀功。
這首詩作年無考,從內容上看,作者關切時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對秦檜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滿。“雨意”壹聯,借眼前實景寫出了蘊結在心底的情思。
“雨意欲晴”和“寒聲初到”,是自然氣候的變化,又實中寓虛,隱喻政治氣候的變化。詩人賦予“山鳥”“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帶有喻意的藝術形象,抒情的筆調,告訴人們:山鳥只是為目前的晴天而高興,井邊的梧桐卻敏感到季節的變易。
作者當時正處在宋金對峙的時代,那些沈湎於偏安局面的權貴們,僅希求壹時的和平與歡樂,惟有關心國家命運的有識之士,才能看到潛伏著危機的苗頭。“井梧翻葉動秋聲”,詩人運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於沈默,不屈於威壓的決心。
最後,作者壹變前文的鋪敘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關時事”的壯語作結,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並且斷然鄙棄楚人宋玉傷時悲秋、惆悵自憐的兒女之情。詩人的偉大抱負,對個人窮通不縈於懷的豪邁氣度,躍然紙上,讀了令人擊節贊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作者“詞氣恬靜而軒爽,無壹切淟涊齷齪之態”,實屬平允精當之論。詩名《悲秋》,作者不寫壹個“秋”字,而是通過“西風”、“寒聲”、“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畫出秋的意境。
全詩氣韻生動,時人稱其“詩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見《宋詩鈔·知稼翁集序》)。作者托景抒情,把復雜的思想感情,用簡潔的形象表達出來,寓悲壯於閑談之中,的確耐人咀嚼,引人涵詠尋味。
5.南宋詩人黃工度的詩《悲秋》的賞析
悲 秋 黃公度 萬裏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
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 註釋 ①別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②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辯》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等悲秋的辭句。 賞析 悲秋是唐宋詩詞的壹個重要題材,詩人們往往以之訴離情,寫別恨,寄愁思,多作“兒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這壹首借悲秋抒發憂國之思的,卻並不多見。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虛為實的手法是這首詩的特色。所謂“虛”,是思想感情;所謂“實”,是景物形象。
壹是從情緒引起的反應來表現,如“悵望”,“感慨”等,是傷時憂國的引起的反應。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風”,“別浦”,“寒聲”等來渲染氣氛,映襯心境。
三是將感情比作某壹個具體的東西,如用“山鳥”,“井梧”作為特殊的比喻,分別表現暫時偏安壹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銳看出潛藏危機的隱憂兩種人。所有這壹切,詩人都是采用化景物為情思的手法來表現,這就避免了“以虛為虛”的弊病。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蒼涼淒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遊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
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經歷,以“悲秋”,“秋興”為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這首《悲秋》詩,並未憑秋色以訴離情,托秋意以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
詩壹開始,即緊扣題目,以“西風”點秋,以“悵望”點悲,展現出詩人在西風蕭瑟中,獨立書齋悵然想望的畫面。首句在“扉”前著壹“晚”字,交代了時間,又渲染了冷寂的氣氛。
次句在“齋”前著壹“高”字,標明了立足點,為所見愈遠作了鋪墊。李白《折荷有贈》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情景與之略相似,但此處寫得較為含蓄深沈。詩人沒有明說悵望什麽,而是留下懸念,徑直引著讀者把目光投向遠處的別浦。
“別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謝莊《山夜憂》詩:“淩別浦兮值泉躍,經喬林兮遇猿驚。”
唐人鄭谷《登杭州城》詩中,也有“潮來無別浦,木落見他山”的佳句。遙看別浦,雙雙行舟揚帆而去,漸漸隱沒;極目凝望,廣漠而靜謐的荒野伸向遠方;荒野盡頭,天似穹廬,邊際四垂,寥廓蒼茫。
蕭瑟落寞的景象,映襯出詩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6)舉進士第壹,曾任秘書省正字,時秦檜當權,因貽書臺諫官言時政,被加上“譏謗”國事的罪名,貶為肇慶府通判。
當時的臺諫官(禦史的別稱)已成為秦檜排斥異己的工具,只要有壹言壹字稍涉“忌諱”,無不爭先揭發邀功。這首詩作年無考,從內容上看,作者關切時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對秦檜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滿。
“雨意”壹聯,借眼前實景寫出了蘊結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和“寒聲初到”,是自然氣候的變化,又實中寓虛,隱喻政治氣候的變化。
詩人賦予“山鳥”“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帶有喻意的藝術形象,抒情的筆調,告訴人們:山鳥只是為目前的晴天而高興,井邊的梧桐卻敏感到季節的變易。作者當時正處在宋金對峙的時代,那些沈湎於偏安局面的權貴們,僅希求壹時的和平與歡樂,惟有關心國家命運的有識之士,才能看到潛伏著危機的苗頭。
“井梧翻葉動秋聲”,詩人運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於沈默,不屈於威壓的決心。 最後,作者壹變前文的鋪敘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關時事”的壯語作結,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並且斷然鄙棄楚人宋玉傷時悲秋、惆悵自憐的兒女之情。
詩人的偉大抱負,對個人窮通不縈於懷的豪邁氣度,躍然紙上,讀了令人擊節贊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作者“詞氣恬靜而軒爽,無壹切淟涊齷齪之態”,實屬平允精當之論。
詩名《悲秋》,作者不寫壹個“秋”字,而是通過“西風”、“寒聲”、“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畫出秋的意境。全詩氣韻生動,時人稱其“詩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見《宋詩鈔·知稼翁集序》)。
作者托景抒情,把復雜的思想感情,用簡潔的形象表達出來,寓悲壯於閑談之中,的確耐人咀嚼,引人涵詠尋味。
6.{50分懸賞}求關於惜春悲秋的高考詩句鑒賞
不知道麻煩不要講話。..惜春悲秋”中國古代文人壹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這種情節,基本上影響了中國古代所有的文人,下面另解釋:
所謂惜春悲秋,說的就是這個人有壹顆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兒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過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傷心;秋天到了,看到萬木雕零,使引發對人生的悲嘆。作家總是易感的,壹花,壹草,壹鳥,壹蟲,壹山,壹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這些都是詩人對自然的感傷。。.ok。.百度上有>>>>>
7.關於中國古代詩人寫下的悲秋詩句極多,默寫三句,然後略作評析
雨霖鈴 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賞析: 詞是文學史上壹種特殊的體,最早源於古樂府,興起於唐代,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至宋代已極為繁榮。“宋詞”已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專用名詞。宋代不僅詞家眾多,且風格亦多樣。詞本以婉約風格為主,到北宋蘇軾才始創豪放壹派。柳永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詞人,他繼承發展了突出男歡女愛,別恨離愁的婉約詞風,剪紅刻翠的“艷科”,旖旎溫柔的“情語”,成了柳詞的主題。《雨霖鈴》便是柳詞中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傑作。
《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讀者可以這樣想象:壹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壹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壹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淒慘地哀鳴,好像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壹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妳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壹句話也說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壹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裏。
這就是發生在近壹千年前的北宋詞人柳永與情人話別的場面,也就是《雨霖鈴》上片所寫的內容。首句“寒蟬淒切”,點明節令——深秋,“蟬”而“寒”,鳴音“淒切”,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驟雨”,描寫天氣。天下雨,正好停留;時將晚,停留時間有限,他們多麽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門帳飲”,可知寫京都之事,言別離之情。壹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傷別,滿腹離愁,何來心思。實在是食之不香,飲而不暢,是謂“無緒”。乘船的“留戀”情人不忍別,撐船的眼看天將晚不得不割斷他們的情絲而“催發”,這種主觀意願與客觀形勢之矛盾,使別情達到高潮。“執手”二句,生動細膩,描情繪意,絕妙無比。仿佛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兩手相擁,兩肩上聳,訴無語,泣無聲,比千言萬語,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寫兩人分手之情狀,實際暗寫了他們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柔情蜜意千千萬,唯在淚花閃爍間。“念去去”兩句,為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交融。煙波千裏,楚天廣闊,茫茫天涯,何處是歸程?離愁別緒都幾許?風吹浪湧融暮靄。這不僅襯寫了別後悵然空虛的心情,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迷茫的前程。
《雨》詞下闋主要寫別後的痛苦。傷情離別,自古皆然,可萬不該在這冷落清秋的時節,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應首句,“清秋”應“寒蟬”,襯托出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意義翻新,不入俗結。“今宵”二句為千古傳誦名句。“酒醒”遙接上片“帳飲”,可見當時雖然情“無緒”,然借酒澆愁,還是沈醉了。扁舟夜發,愁醉迷蒙,忽然醒來,想必已是拂曉。驚起忙尋覓,情人在何處?所見者唯楊柳岸上曉風殘月也。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月”前著壹“殘”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襯托了詞人當時淒清悲涼冷落的心境。此刻的離愁別緒如風卷浪擁,不可遏止。真是“離愁波湧楊柳岸,別緒風連殘月邊”。
“此去經年”以下四句虛寫想象別後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裏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咽”想到“更與何人說”。作者離開情人,寂寞淒涼,孤獨萬分,從此後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虛設,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發使人念情傷神。恐怕別後只能在“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中虛度余日了。最後兩句中,壹“便”壹“更”,表明念之心切,愛之情深。
《雨霖鈴》這首詞主要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來襯托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這種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壹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其成功之處在於寫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但格調較低沈,情調未免太傷感了些。另外在表現手法上,這首詞以鋪敘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境,描摹情態,惟妙惟肖。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合;寫情則極盡渲染襯托,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8.悲秋傷感的詩句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賞析 此選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歷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
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壹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註·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壹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壹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註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沈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誌難酬的感愴。
透過沈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註”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壹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沈痛。秋天不壹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舊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壹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沈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裏”“百年”和上壹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壹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
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壹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裏、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沈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
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壹壹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壹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
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壹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壹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淒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於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淒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壹句仰視,壹句俯視,有疏宕之氣。
“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