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誰給我壹篇兒童文學論文?

誰給我壹篇兒童文學論文?

— 91 —

漢斯·克裏斯汀·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 是十九世紀第壹個贏得世界聲譽的丹麥作家。

安徒生童話作為兒童文學的典型類型具有普遍而永久的藝術

魅力,是全人類***同的精神財富。對中國人而言,他的童話故

事對中國兒童的閱讀及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

遠的影響。《海的女兒》裏小人魚的形象所具有的愛與犧牲的

精神,以及為求得壹個靈魂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使無數中

國人為之流淚,為之震撼。安徒生童話所傳達的深廣的人道

主義和勇於奉獻的精神使中國人倍感親切和溫暖。安徒生

說:“我要用我的壹切思想和感情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沒有

忘記成年人。當我在為孩子們寫壹篇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

住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在旁邊聽。小孩子們可以看那裏面的

事實,大人可以領略那裏面所含的深意。”可見,安徒生及他的

作品是活在兒童和成人的心中的。而且,成人作為兒童教育

者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由此可以看出兒童文學與成人對兒童

教育的關系。

壹、兒童文學與兒童教育

(壹)兒童文學的定義

首先,兒童文學是愛的文學,是培育美好心靈的文學。優

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裏,不僅有童心童趣,有美好的快樂,也有

著先進的教育觀念。

其次,兒童文學是“教育成人的文學”。很多人壹講到兒

童文學的教育功能時,教育的目標總是指向兒童而從不指向

成人自己,原因是某些兒童文學作家和研究者並沒有將自己

看作與兒童壹起跋涉、探索人生道路上的同伴,沒有意識到在

兒童文學中(當然也在生活中),成人作家與兒童是在做雙方

面的相互贈與,這是達不到成功教育兒童目的的。我們不能

將兒童期僅僅看作是向成人發展的過渡階段,其實兒童與成

人是人生的兩極,是生命的兩種不同形態,兩者相互影響,同

步發展。成人也應該向兒童學習。稍加留意,童話中許多有

趣的問題將給成人帶來有益的思考。為什麽過去年代的童話

是慢節奏的、舒緩抒情的,而現代性童話節奏變快,我想這些

問題非常值得成人去探討。不是從教科書裏去翻現成的答

案,而是要閱讀作品本身,去用心感悟。童話的這些變化,實

際上是記錄了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觀念的改變,成長

環境的變化帶來了兒童心理和生理的早熟變化。

(二)利用兒童文學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因

羅馬大詩人、文藝批評家賀拉斯曾經用“寓教於樂”概括

了文藝的社會作用。他說:“寓教於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

愛,才能符合眾望。”這言簡意賅地說明了文藝的教育作用是

通過美感作用來實現的。鑒於兒童的年齡特征,“寓教於樂”

對於他們則更為適宜,更為需要。因為兒童們閱讀文藝作品

時,決不是明確地抱著接受思想教育或提高認識能力的目的,

而首先是為了尋求樂趣。在這種愉快的感受和樂趣的滿足

中,兒童們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教育。這種教育較之於理性的

說教更自然、更親切、更深刻,有時甚至使孩子們永生難忘。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為什麽能對孩子們產生這樣大的魅

力呢?首先,喜愛有趣的文學作品是孩子們的天性;其次,這

些兒童文學作品把廣袤而神秘的世界展示在小讀者們面前,

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講給他們聽,滿足了孩子們貪婪的求知

欲望、追求愉快的興味和愛美的天性。正像甘露滋潤禾苗壹

樣,好書滋潤著兒童們的心田。

成人作家應該“不是把兒童看作未完成品,然後按照自己

的人生預設去教訓兒童,也不是僅從成人的精神需要出發去

利用兒童,而是從兒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發去解放和發

展兒童,並且在這解放和發展兒童的過程中,將自身融入其

間,以保持和豐富人性中的可貴品質……其次,成人作家不是

發展中兒童生命的創造者,而只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兒童生命

的引導者和激發者。

二、從對兒童教育的觀點解析《海的女兒》

(壹)崇高的美

《海的女兒》中小人魚最終沒有獲得王子的愛情,從這個

意義上說小人魚不失為壹個悲劇人物。但是在她身上不時回

響起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探究之音,體現著為實現理想九死

不悔的追尋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美德。小人魚為實現“獲

得不滅靈魂”這壹理想上下求索的過程可以稱作“激情的過

程”。正是有了對理想的向往這壹激情作內驅力,小人魚才會

采取如此熱烈、極端的方式來實現她的目的。“只要我能夠變— 92 —

成人,可以進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兒只活壹天,我都願意

放棄我在這兒所能活的幾百歲生命,”這就是小人魚對理想的

宣言。之後,變成人的小人魚馬上發現自己處於壹個悲哀境

地。失去聲音的小人魚要獲得王子的愛變得極其困難。盡管

巫婆曾說美妙的身材可以吸引王子,可是王子心中的愛人卻

是救起他的姑娘。小人魚“無言的苦戀”終於成了悲劇,美好

的理想被無情的現實毀滅了。後來,只要她把尖刀刺進王子

的胸膛,便可以恢復自己的海底生存。但她不願意以犧牲他

人幸福來換取自己的偷生。他丟掉了刀子,並最終在黎明來

臨之際變成了海上的泡沫。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多麽崇高和

動人心魄。在忍受痛苦的過程中,在自我犧牲的過程中已獲

得了永恒不滅的靈魂。追求靈魂必須經歷漫長、曲折、艱難、

痛苦的求索之路,只有那些不畏漫漫長路、敢於上下求索的人

才能得到他,這實際上是壹個靈魂自我完美的過程。壹切人

類最美好、最崇高的精神品格,都將經受生命之煉獄的考驗,

這也是安徒生童話中常常表現的主題。

(二)“付出”的美

“好幾個晚上,她看見他在音樂中乘著那艘飄著許多旗幟

的華麗的大船,她從綠燈心草中向上窺望。風吹起她銀白色

的長面罩的時候,如果有人看到她,他們總以為這是壹只天鵝

在展開它的翅膀。”(《海的女兒》)可能是覺得這個故事太悲傷

了,大家都不忍心看到小人魚就這麽變成了浪花中的泡沫。

在可憐而短暫的壹生中,她好像什麽也沒有得到,可是她卻恰

好感悟到愛情中最寶貴的那部分無私。相比較而言,在現實

中,要做到愛情中的無私付出就好像騎自行車到月球那樣不

容易。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轉化為無形的壓力在我們每個人

的肩膀上積累,所以對待兒童教育就更應該從小抓起。生存

的壓力讓人窒息,情感也跟著變得脆弱。小孩子也是,從小如

果只是壹味溺愛,就會變得自私自利而完全不願意有所付出

了。其實,《海的女兒》中愛情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不能用收獲

來衡量。如果說起收獲,她收獲了什麽?她從來沒有得到過

王子的心。最後,她雙手奉上了自己三百年的美好生命,隨波

散去了。然而,在她化作泡沫的那壹刻,她至少是平靜的。這

就是愛的魔力,由真心付出才能實現的魔力。

(三)愛的美

小人魚本是水族,何以拋下生養之地和優越的生存條件,

向往人間?這恰是安徒生這篇童話的創作用意之所在——贊

頌人間。人,是神聖美好的。小人魚不惜犧牲自己的優勢,不

僅是為了獲得壹個人的外在形態來生活,而是在於獲得人類

愛情,從而獲得人類的靈魂。靈魂是不滅的,靈魂的永恒意義

始終是跟人類聖潔的愛、崇高的犧牲精神緊密結合在壹起的。

靈魂不是隨便可以得到的,只有通過美好的精神品格和善良

的行為,它才顯現實際存在的意義。安徒生為我們展示了靈

魂的雙重意義:壹重靈魂是神聖高潔、永恒不變的,值得人們

去為之追求和爭取;另壹重是靈魂的獲得必須經歷艱難曲折

的道路,因而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因

此,通過小人魚的經歷可以給小讀者幼小的心靈難忘的印象。

那個”不滅的靈魂“也許仍然作為壹個崇拜,包裹在他們記憶

中,但閃光的愛、剛毅的意誌、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卻又會震

蕩他們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說,《海的女兒》不僅屬於兒童

的現在,也屬於他們的將來;不僅屬於兒童,也屬於成人,她是

可以擁有廣泛的讀者層次的藝術珍品。

三、安徒生童話對兒童教育的影響

安徒生繼承了民間創作和其他前輩童話作家的許多優

點:他的故事生動活潑,語言具有深厚的民間風味和幽默感;

但他又有發展,他在他的童話中註入了濃厚的詩情和想象,使

他的作品讀起來像詩。 他的童話既有詩意的想象,更有深邃

的內涵.那些雋永的文字裏有非常博大的心境,蘊涵著豐富的

人文關懷精神,為兒童傳遞出對生活、對善、對美的信念,也給

兒童和成人展現著人性的善良、高貴、勇氣、力量、犧牲等高尚

品格,展現出美好、充滿夢幻和奇妙的世界。他們以其特殊的

經典品質為兒童早期的人格成長提供著豐富的文化滋養和精

神影響,滋潤著兒童們那壹顆顆幼小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

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

式,使他們從小就懂得憐憫、同情、愛和關懷,學習品嘗人間情

感所蘊涵的歡樂、幸福、痛苦、煩惱等人生百味,這些影響甚至

可能是終生的。

正因為安徒生童話的獨特風格和思想才使得他的故事感

動了全天下無數的人,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對兒童產生著永

遠的吸引力,是他們學習與成長不可缺少的壹部分。可以說,

當今的兒童並不需要像《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這

樣經典的作品,而恰恰相反,能感動今天的孩子的無非也還是

那些東西——生死離別、遊駐離散、悲憫情懷、厄運中的相扶、

困境中的相助、孤獨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溫馨和殷殷情愛

……感動他們的,應是道義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和美的力量,而這壹切是永在的。

新的時代催促著我們急急匆匆往前趕,我們是否應該稍

作停留,重新聆聽安徒生這個童話詩人的親切講述,並重新思

考”童話故事“的真正含義。那寫滿了自然秘密的安徒生童

話,那執著於永存和奇跡,宣揚“愛產生生命”、“尋求者得救”

的安徒生童話,那不厭其煩地歌頌善良、童真和歡樂的安徒生

童話,對於兒童、包括成人在內的所有現代人,難道不具有上

升的意義嗎?

參考文獻:

[1] 安徒生.我作童話的來源和經過[J]. 趙景深,譯.1925,16(8).

[2] 陳剛《.海的女兒》的三重世界及其”生命之痛“的啟蒙意蘊[J].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4).

[3] 朱自強.兒童文學的本質[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335.

[4] 韋葦《.海的女兒》的多種解讀可能[J].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學報,2005(9).

[5] 楊寧.跨越時空的吟唱——從《醜小鴨》和《海的女兒》看安徒生

童話的現代意識[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