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瑯琊溪在瑯琊山中。這首詩寫於作者擔任滁州太守期間。首句點題並暗示了時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漲。接下來點明詩中的主人公(亦可理解為作者自己)是喜歡遊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這邊的風景還要看那邊的風景,這樣小橋就成了兩邊的中介。當然臨溪觀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妳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妳”,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卞之琳的《斷章》。 再說這首詩,詩人站在橋上,凝望著遠處潺潺而來的溪水,不禁心生疑問:溪水的源頭到底在哪裏?這也是好遊玩的人的壹種好奇心的體現。而最後壹句給出了壹個詩意的回答:我雖然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但是我可以想象那是壹個美麗而遙遠的地方,因為從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整首詩以寫景為主,融情於景,首尾圓合,表達了詩人對山水自然的喜愛之情和惜春之感。後兩句虛實相生,富有宋詩的理趣之美。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瑯琊溪①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②。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註] ①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瑯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這裏指拼紮而成的簡易木橋。 8.這首詩圍繞溪水描繪了哪幾幅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答: 試題答案這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瑯玡山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在鑒賞本詩過程中,要細讀詩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點,即可迅速概括出畫面內容,根據意象描寫的意境特點,可探求作者寓於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數寫物的詩歌,要麽抒發對物之情,要麽表達托物之誌。本詩歌就是屬於抒情類的。如果考生能看到了幾幅畫面的生動美麗,就能領會作者的快樂和悠然。但是本題所給的註解不但不能對詩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對考生的正確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幹擾作用。有的同學不去透徹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論世的解讀,壹看到“被貶”就“傷感”,從而造成對詩歌情感的誤解。文本的解讀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9.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解析。(4分) 答: 試題答案實寫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豐富了畫面的內涵。 試題考點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理解鑒賞評價) 試題解析壹般地,“表達技巧”從四個層面去理解,分別是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謀篇布局手法等。雖然本詩也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但是本試題從“虛實結合”考查,角度較小,要求考生對這些表達技巧的理解要深入,表達要準確。本試題的難點在於“虛實結合”的手法,屬於常見的技法中不常見的那壹類,知識掌握不紮實、不深入的話,有可能表達不到位。本題得分點在兩個方面:手法運用分析和運用效果分析。 虛實結合是中國古典詩歌中重要的手法之壹,它形式多種多樣。就本題來說大致有這樣壹些形式:①山花為實,山春為虛;②眼見花漂流溪為實,想象溪源遠近為虛;③具象花漂流溪為實,抽象山水之美為虛;④描摹花漂流溪為實,抒發喜愛之情為虛;⑤渲染流水落花為實,側面襯托溪流為虛。 虛實結合的作用,是實虛互襯,可以使詩意蘊藉含蓄;又可以開拓詩境,豐富詩歌內涵。 詩歌賞析 本詩是作者被貶安徽滁州期間所作。宋仁宗慶歷五年(1405) ,歐陽修因上書為範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州。歐陽修被貶來到滁州,他在此地遊山玩水,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佳作。他對瑯琊山上的各處美麗的景點,非常欣賞,為歌詠六處勝景,寫下了組詩《瑯琊山六題》,本詩就是其中之壹。 本詩開頭第壹句描繪了瑯琊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畫面,照應文題,點出寫作對象瑯琊溪,並交代了當時的時令特征。第二句狀寫了遊人們為欣賞瑯琊溪春天美麗的景色,不懼漲水而冒險從拼紮而成的簡易木橋上渡溪過橋的情景,側面烘托瑯琊溪景色之美,表現了作者對此美景的喜愛。結尾兩句從溪水飄流落花來寫溪流之源頭,因見有山中落花從水上流出,源頭當在山中無疑,暗示了美景更在深山幽境處之意。這兩句實寫山花隨流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以實喻虛,充分引發了讀者的想象。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對於第壹問,詩歌描繪的畫面,可以通過對四句詩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難度不大。第二問,考查詩歌表現的情感,有壹定的難度。該詩不同於壹般的貶謫詩,曾自號“醉翁”的歐陽修並沒有耿耿於懷,怨天尤人,郁郁寡歡,而是寄情於山水,悠然自樂。具體答題時,考生不但要細讀詩歌,慢慢咀嚼,抓住“蛛絲馬跡”,設身處地,合理推斷,留意註釋中是否有時局背景的介紹,了解詩人的境遇、主觀誌向,做到知人論世;還應根據平時積累,進行綜合思考,大膽推斷,謹慎求證。對於本題而言,壹些考生壹看到註釋中說“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內)期間”,就簡單地判斷該詩表達的是郁悶傷感的情懷。出現錯誤的原因,壹是沒有認真解讀詩歌,二是沒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記》所接觸過的相關知識。 答案這首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溪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瑯琊溪》此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流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整首詩以寫景為主,融情於景,首尾圓合,表達了詩人對山水自然的喜愛之情和惜春之感。後兩句虛實相生,富有宋詩的理趣之美。
《瑯琊溪》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知滁州時創作的壹首詩。此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流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
瑯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1]
?
作品註釋
①瑯琊溪:在今安徽滁州瑯琊山。
②槎(chá):這裏指拼紮而成的簡易木橋。[1]
?
作品簡析
這首《瑯琊溪》詩是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的作品。此詩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壹考試安徽卷的語文試題中。
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滁州(今安徽省境內)期間。公元1045年(北宋慶歷五年),歐陽修來到滁州,對瑯琊山上的佳麗景點,非常欣賞並有品評,寫下了組詩《瑯琊山六題》,題詠六處勝景:歸雲洞、庶子泉、瑯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覺方丈。這首詩就是其中之壹。
瑯琊山最早在唐代被開發,即“鑿石引泉,酬其流以為溪。”這條溪被命名為“瑯琊溪”,可謂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幾萬斯年”(唐獨孤及《瑯琊溪述》)。瑯琊山歷史上亦有“溪山”之稱。此詩開頭兩句描繪了瑯琊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畫面,並狀寫了遊人們為欣賞這美麗的山水而渡溪過橋的情景,反映了瑯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對此美景的喜愛。結尾兩句從溪水飄流落花來寫溪流之源頭,因見有山中落花從水上流出,源頭當在山中無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這兩句實寫山花隨流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以實喻虛,充分引發了讀者的想象。[2]
《瑯琊溪》此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流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瑯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