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鷹於1961年秋天寫的《白楊》,當年大批內地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奔赴新疆,開發大西北,艱苦創業。作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作貢獻的誌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心願。
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用了托物言誌,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誌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寫和敘述中,沒有直接歌頌這些無私奉獻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壹起。
車窗外的白楊──與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親眼中的白楊──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父親心中的白楊──就是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