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陳廷敬當上朝廷命官以後,家族興旺,在這種情況下,陳廷敬又開始組織人員在緊依內城西墻的基礎上擴建了外城,並於1703年全部完工。
這座外城基本呈正方形,比內城略短,城內主要建築有外城城門和相府大院等。
外城城門也叫中道莊,同時也是皇城相府的正門,城門上有3塊匾:豎匾、中匾和下匾。意思是說,相府的主人歷來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
其中,豎匾上寫著“相府”兩字;中匾寫著“天恩世德”,意為上承皇恩,廣積世德,這是1699年陳廷敬直接嵌於莊門上;下匾則為“中道莊”3字。
在城門的大門上,還有七七四十九個銅制門釘,這表明陳家只比皇家少壹排銅釘,地位僅次於皇族。由於這座城門名為中道莊,所以,後人也習慣稱相府的外城為中道莊。
相府大院,是陳廷敬的宅第,又名“大學士第”,俗稱宰相府或相府院,這是壹處坐北向南的壹進四院。整個建築布局為前堂後寢、小姐院、西花園和管家院等。
在相府院的最前方,是壹座面闊三間的“冢宰第”大門,門額上寫有“冢宰第”這3個字,其中“第”是封建社會貴族官僚的宅院,因此“冢宰第”是指相府院。
最初在相府院的大門上只掛有“冢宰第”這3個大字,4年以後,陳廷敬官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於是又在大門上換成了“大學士第”的匾額。
由於陳廷敬又擔任了都察院左都禦史,所以在“大學士第”匾額之下,又立有壹塊“總憲府”匾額。
相府院的第壹大門高大,威嚴壯觀,俗話說得好:“官有多高,門有多大。”所以通過此門的高度足以看出院落主人當時高官顯位的不凡氣度。
在此門後面,有壹個雕工精美的影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陳氏子孫後代繁榮昌盛吉祥如意。
影壁兩邊的民間八寶和四藝吉祥圖案,顯示出主人的風雅、高貴和門第的尊榮顯赫。其中民間八寶是8種民間傳說中的祥瑞之物。是指和合、玉魚、鼓板、盤、龍門、靈芝、松與鶴。四藝是指琴、棋、書、畫這四門技巧。
影壁東折為壹狹小庭院,東側為如意門,門內通往東書院,南面為壹倒座,北為相府的二門,即所謂的儀門。
這儀門面寬三間,中間之門是正門,是主人和貴賓的通道,平時關閉,只有在皇帝駕臨或朝中壹定級別的官員造訪時,才開啟通行,尋常文武百官和普通人只能從兩側的偏門,按照左文右武的順序出入。
儀門頂屋檐下,清楚分明的懸掛著“相府”牌匾,門額正方鑲嵌著“天恩世德”4字,意思是皇天恩寵,陳氏家族世代以德相報。
儀門的內側還設有八字磚雕影壁,分別為鹿、鶴、桐、松、花、鳥圖形,寓意六合同春、祿在眼前、福壽雙全、松鶴延年。
相府大院的大門和二門的位置不在同壹中軸線上,這是因為陳廷敬修建府第時是按照前堂後寢、東書院、西花園的格局修建,因此當地老百姓稱為“皇城小故宮”。
相府院二門內為壹寬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大堂為相府大院的主要建築,
這大堂原是相府的會客大廳,自從康熙皇帝禦賜“點翰堂”匾額後,改名為“點翰堂”。大廳上方懸掛著3塊匾額,中間的壹塊是“點翰堂”3個大字,是康熙三十九年禦賜的龍匾。
在點翰堂匾額下,還放著壹個古色古香的屏風,雕刻之精細,做工之精美,足見陳廷敬為官時,其風光的壹面,同時也可以看出,陳廷敬的博學多才,極高的藝術鑒賞水平。
據說,陳廷敬,不僅為官清正,而且對於國之方略,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古代文明,及詩歌作賦,都很在行,非同壹般。
點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學士點定文章的地方。這是康熙皇帝對陳廷敬多次作為會試主考官,為國家大量選拔棟梁之才的褒獎。
“點翰堂”兩邊的禦匾“博文約禮”與“龍飛鳳舞”均是康熙禦賜。
“博文約禮”是康熙皇帝贊美陳廷敬文學才華博大精深,以禮自重,品格高尚。
而“龍飛鳳舞”則是稱譽陳廷敬的人品及其書法氣韻奔放、舒展灑脫,並含有龍為君、鳳為臣、鳳隨龍舞、君臣和睦、綱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陳廷敬與康熙皇帝濃濃的師生情誼與君臣關系。
在此禦匾的兩邊,還有陳廷敬外出時康熙皇帝賜給他的半副鑾駕,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的信任和器重。
屏風左右兩邊,還有陳廷敬任各部首腦的官階牌,表明陳廷敬壹生忠於朝廷,勤於政務,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相府東房是陳廷敬的起居室,陳廷敬在長達53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
西房是陳廷敬的書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寶,墻上掛著用紅木做的梅、蘭、竹、菊墻屏4塊,象征著主人嚴謹自謙、做人為官的品德。
同時,在此室內南側還放有琴、棋等,顯示出了陳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學素養之外,琴、棋、書、畫也樣樣精通。
相府正廳往北為相府後院,院內的正房中間,掛著康熙皇帝中年時的壹幅畫像,這幅畫像以及兩邊的詩作,都是康熙皇帝賜給陳廷敬的。
據說,康熙兩次來皇城相府,就是在此室內,會見當地官員的。陳氏後人,為紀念皇恩浩蕩,特在康熙所住之所,保存原樣。
作為帝王的臨時居住地,這間屋內陳設雖說大為精簡,但其氣派卻是富麗堂皇,所用之物也甚為講究。
相府後院的東廂房有陳廷敬的詩作和書法。西廂房擺放的是陳廷敬在朝為官期間所寫的給皇上的奏折。
相府後院,還有壹個西側門,從此門進入,可通往陳廷敬3個女兒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小姐院。
院內的北房是陳家小姐的起居室小姐繡樓,東西廂房則是女仆和貼身丫鬟的住處。其中,小姐繡樓屋頂的建築式樣,叫做“卷棚頂”,前後屋坡的相交處呈弧形曲面,沒有屋脊和脊獸,好像壹張巨大的弓俯臥在屋頂上。
我國傳統建築中屋頂的形式很多,總***有7種,分別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和盝頂。其中以重檐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的等級最高,其次為單檐廡殿頂和單檐歇山頂。
卷棚頂是等級較低的壹種形式,但是它線條柔和,造型優美,常被用在皇家園林建築中,在傳統民居建築中是很少見的。
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頂的屋頂形式,有兩層寓意,壹方面寓意著陳家子女必須溫柔賢淑、恪守婦道。另壹方面顯示出陳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小姐院的南房為過廳,與風景優美的西花園相通。
西花園也稱慕園,慕在這裏意為依戀、思念。這個園子,是陳廷敬為去世的父親而修建的,因位於宰相府西側,故也叫西花園或後花園。
後花園的大門是壹個月亮門,內有假山、魚池、回廊、花圃交相輝映,面積雖小,但構思巧妙,建造精美,是小姐們吟詩作畫與鼓瑟撫琴的地方。
在這個小姐院內,還有壹個可以通往外城墻的踏道,從踏道上去,便是外城墻的望河樓,樓上有壹亭,名為望河亭。
這是相府的女眷們觀賞城外風光的亭臺。在我國古代,受傳統禮教約束,大家閨秀不得隨便出入居所,為派遣心中郁悶,女人們只好站在亭內遠望相府外的景色,因此取名為“望河亭”。
在相府院內,還有壹座管家院,是相府管家辦事和居住的地方。這裏的房舍均為單層結構,簡潔質樸,與裝飾華美的主體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封建社會“尊卑有分,上下有序”的傳統禮制觀念得到充分的體現。
管家院的門楣上鐫刻“篤誠”兩字,這是相府選拔管家人才的用人標準。此外,在管家院的旁邊,還有壹座東書院,是陳氏家族子弟讀書學習的場所。
書院是壹座坐北面南的兩進院落,但在前後兩院的東南角上各有壹個大門,看來好似兩個各自獨立的四合院。
縱觀整個相府大院,院內鬥拱、門窗、樓欄、影壁、柱礎等裝飾構件工藝精湛,雕工極佳,整個院落氣勢不凡,富麗堂皇,風格幽雅別致,成為壹處“宮文化”的封建禮制與地方傳統工藝完美結合的典範。
清朝康熙年間,在陳廷敬擴建了相府的外城的第二年,陳廷敬又命人在外城的城門內,修建了壹座功德牌坊。
此牌坊建於1704年。牌坊為四柱三樓式,樓柱兩側置夾桿石,下枋上雕二龍戲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飾吉祥圖案,高浮雕。各枋間施牌匾和字牌。
牌坊中間嵌板上為:“冢宰總憲”4字,邊樓分刻“壹門衍澤”與“五世承恩”。
正樓主牌“冢宰總憲”,邊樓分刻“壹門衍澤”與“五世承恩”。
“冢宰”是宰相的別稱,為百官之首。“總憲”是都察院左都禦史的別稱。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壹級監察機關,肩負監督考察各級官吏的重任。
在“冢宰總憲”下方有四格文字,從下至上分別鐫刻著陳廷敬及其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官職和功名,其中最為顯赫的就是最下方壹格陳廷敬所任官職的具體名稱。定枋上施仿木構鬥棋屋檐,正脊兩端設吻獸,脊剎飾麒麟。整座牌樓看起來雄偉莊重,制作精美。
在離這座樓牌的不遠處,還有兩柱壹樓式小牌樓,規模和裝飾雖較遜色,但在大牌樓建成之前,仍不失為陳氏家族敬宗耀族、傳世顯榮的壹個主要標誌性建築。
建築這座牌樓的時間要追溯到陳廷敬鄉試中舉之年。其正面刻有“陜西漢中府西鄉縣尉陳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監察禦史陳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職,而背面則刻有“嘉靖甲辰科進士陳天佑”至“順治丁酉科舉人陳敬”等6人的科舉功名。
其中,陳天佑是陳氏家族中的第壹個進士,他的爺爺陳秀則是陳家歷史上第壹個外出做官的。而陳昌言則是在陳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為明朝禦史,後入清廷,擔任提督江南學政,不僅文章做得好,字也寫得十分漂亮,同時在皇城內城中還存有很多出自他手筆的碑文。
1704年,陳廷敬在相府內擴建了外城以後,整個相府的總面積達到36000多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間,設9道城門,四通八達,有關卡可守。
形成了外城抱內城,內外連環套,穩固保安全的堅固堡壘,城墻總長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寬2.5至3米不等,城樓、堞樓、角樓相互關照,垛口星羅棋布,組成了壹道堅固的防禦線。
整個皇城,包括內城“鬥築居”和外城“中道莊”從整體平面來看,似壹頭北尾南的神龜,雖不能說惟妙惟肖,卻也輪廓鮮明,因而又有“龜城”之說,寓千年永固之意。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征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
作為明清時期的禮制性建築,皇城相府內的每壹座院落、每壹處建築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就建築本身來講,由於時跨明清兩代,故而表現出明顯不同的風格。
因此,內城為明代遺構,其建築設計古樸粗獷,渾厚堅固,給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外城為清代所建,其建築布局沿襲了清代前堂後寢的規則,並在建築風格上彰顯了“正壹品光祿大夫”的尊貴,給人以富麗堂皇的印象。
這些古老的建築群,被譽為“東方古堡”、“中國北方第壹文化巨族之宅”,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壹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
皇城相府大學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