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cāng hǎi觀 滄 海
cáo cāo han曹 操 漢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東 臨 碣 石 ,以 觀 滄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水 何 淡 淡, 山 島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樹 木 ? 叢 ? 生, ? 百 草 豐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秋 風 蕭 瑟, 洪 波 湧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日 月 之 行, 若 出 其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 lǐ 。星 漢 燦 爛, 若 出 其 裏。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幸 甚 至 哉, 歌 以 詠 誌。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麽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誌向。
擴展資料: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壹中原的雄心偉誌和寬廣的胸襟。從詩的體裁看,這是壹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壹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
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壯誌”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誌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壹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壹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說明這是樂府唱過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