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原文及拼音:bǐ彼cǎi采gé葛xī兮!yī壹rì日bú不jiàn見,rú如sān三yuè月xī兮!bǐ彼cǎi采xiāo蕭xī兮!yī壹rì日bú不jiàn見,rú如sān三qiū秋xī兮!bǐ彼cǎi采ài艾xī兮!yī壹rì日bú不jiàn見,rú如sān三suì歲xī兮!
《王風·采葛》是中國古代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壹首詩。此詩表達的是壹種急切的相思情緒,歷來眾說紛紜,有淫奔說、懼讒說、懷友說、戍卒思婦說多種觀點,今多解為思念戀人的詩。全詩三章,每章三句。詩人用誇張手法描寫心理活動,很有特色。
這是壹首思念情人的小詩。采葛為織布,采蕭為祭祀,采艾為治病。都是女子在辛勤勞動。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來,壹日不見,如隔三秋(月、年)。說壹天會像三個月,三個季節,甚至三年那樣長,這當然是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的區別所在。
用這種有悖常理的寫法,無非是為了極言其思念之切,之深而已。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
此詩三章正是抓住這壹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復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第二章用“秋”而不用“春”“夏”“冬”來代表季節,是因為秋天草木搖落,秋風蕭瑟,易生離別情緒。
創作背景
關於《王風·采葛》的背景,由於沒有具體內容,舊說隨意性很大,如《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壹日不見於君,憂懼於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說“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吳懋清《毛詩復古錄》則以為采葛(蕭、艾)比喻平時蓄養人才,“臨時方獲其用,若求之太急……壹日則如三月之久”;牟庭《詩切》又說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壹日不見,則思之如三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