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小學三年級語文《絕句》教案、教學反思及說課稿

小學三年級語文《絕句》教案、教學反思及說課稿

#三年級# 導語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以下是 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絕句》教案、教學反思及說課稿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絕句》教案

 壹、教材分析:

 1、[註釋]

 鷺:壹種水鳥名,鷺鷥。

 西嶺:指岷山。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靠。

 2、[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壹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壹動壹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裏”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壹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壹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壹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卷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壹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詩歌寫作的時代背景、杜甫簡單生平以及他的幾篇著作。

 2、初步讀懂詩歌的含義,理解詩句中“鳴”、“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作者喜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杜甫名詩的興趣,能背誦學到的壹到二首課外杜甫的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難點: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的理解。

 四、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外自由學習積累杜甫的詩作若幹首。

 五、教學過程:

 (壹)欣賞《春的旋律》,導入新課:

 1、在“春之聲圓舞曲”的伴奏下,學生匯報尋找春天的收獲。

 2、導:今天,我們新學習壹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樣用詩的語言描繪春天的美景。

 (二)進入第壹章《快快樂樂地學》,學習古詩:

 1、讀古詩。

 (1)師輕快地範讀古詩,學生談談聽後的感受,體會詩歌歡快的意境。

 (2)誰知道杜甫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請學生簡單介紹作者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當時,安史之亂平定了,天下太平,詩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了解寫作背景,為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按古詩學習的要求,小組同學討論學習,理解詩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地方質疑釋疑。(教師可巡回指導,了解學習情況)

 3、各小組提出不懂的或難理解的問題集體討論釋疑。(利用多媒體課件突破重難點:“窗含西嶺千秋雪”。)以學生自學為主,獨立學習古詩,積累古詩學習的方法。

 4、讀懂這首詩的意思了嗎?咱們選壹到二句來解釋壹下,如何?

 5、同學評析詩中寫得好的地方,師幫助歸納:“有聲有色,”有遠有近“。

 6、朗讀、背誦詩歌。

 導:杜甫的作品中還有壹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絕句——

 7、學生自由朗誦絕句(遲日),思考詩句的含義。

 8、學生質疑問難,討論解疑。

 9、學習小組***同解釋詩句的意思。

 10、讀、背、積累古詩。(第二首古詩的學習以學生獨立學習為主。)

 (三)進入第二章《輕輕松松地聽》,欣賞詩歌:

 導:同學們只花了分鐘時間就學會了兩首古詩,真是省時高效呀。老師猜想,現在咱們大腦裏的小管家壹定有些累了,就來輕松壹下吧!

 學生欣賞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發學生學唱的願望。)

 (四)進入第三章《開開心心地唱》,學生唱詩:

 1、反復聽《前出塞》的古詩演唱,背誦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誦,男女生比賽背誦。

 3、鏗鏘有力地跟唱壹遍。

 (五)認識詩人,了解詩作:

 導:今天,我們在這兒能欣賞到這麽多優秀的古詩,真的要好好感謝壹個人——杜甫。

 1、學生自由說說自己了解的有關杜甫的知識。

 2、自由交流自己積累的杜甫的詩作。

 3、看電腦老師的介紹,請學生說說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識。(了解詩人的生平知識,認識“現實主義”詩人的典範)

 4、出示詩歌《兵車行》,教師範背並解釋,幫助學生理解現實主義。

 5、出示小紅旗,鼓勵學生課外積累。

 六、設計意圖:

 古詩具有語言凝煉含蓄,韻律和諧優美,意境深邃高遠等特點,是陶冶學生情感,增強語言文字修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閱讀優秀的古詩,能使學生掌握中華語言的精華,為語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2.小學三年級語文《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閑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壹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壹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四個體會對仗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中註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壹、創設情境,誘發熱情

 上課伊始,我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導入,我說:“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嚴武回到成都,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撥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壹組即景小詩。由於事先未擬題目,寫成後也不打算妳題,幹脆以”絕句“為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壹下詩的美,景的美。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

 二、想象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壹家”。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詩句,展開想象,促使其進壹步理解詩的內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壹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

 三、反復吟誦,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壹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壹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升華了詩情。

 四、找對子,體會對仗之美

3.小學三年級語文《絕句》說課稿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感謝會議組給我這麽壹個與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希望我的發言能得到各位專家、各位同行的指正和幫助。

 由我執教的《絕句》是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第六冊中的壹首古詩。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後的第二年,在成都草堂,面對生機勃勃的景象,無限歡欣,描繪了明媚秀麗、充滿生機的景致。我班的學生經過幾年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能夠運用金山詞霸查閱字詞,能夠運用金山畫王繪畫,會網絡瀏覽和討論。對於網絡教學,學生思維活躍,有壹定自學能力,喜歡網絡交流、合作學習。《中華古詩文》教學的開展,學生對古詩學習有濃厚興趣。下面我就這篇課文的教學從以下四個方面作簡要介紹。

 壹、緊扣語文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註學生的全面發展,關註學生的終生學習。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構成語文素養的生命體,所以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應該從知識、能力、情感這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

 1、利用金山詞霸,學習生字,了解其意思。

 2、通過反復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體會詩的意境美。

 3、借助網絡,通過自學、協作、交流,理解詩的意思。

 4、用自己語言口頭描述詩意,並畫出來。

 能力:

 1、通過網絡,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2、通過朗讀、電腦繪畫等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和檢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情感:能感受作品中明媚秀麗的景致,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當時的感情。

 在教學目標中,所有的知識都是靠學生自己獲得,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情感。

 二、依照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

 1、激情引領,導入新課

 《中華古詩文》的學習生動活潑開展,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學們能自覺地爭先恐後地背誦壹些流傳廣泛的古詩,在課前我總是給學生提供壹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把會背的古詩背出來,壹個學生背,兩個學生背,從而引起全班學生的***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下課十分鐘學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上課鈴響後註意力很難集中到課堂上來,利用課前背誦古詩這壹環節,讓學生興奮點得到迅速轉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興趣和欲 望。

 2、熟讀成誦,感悟詩境

 培養語感是語文素養中的重要壹環,語感強調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和個人的語言修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對於詩文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體驗基礎之上的,在教學中我采取了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讀法:,讓每個學生神情十足地讀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入情入境的吟誦中去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律動美。

 3、拋錨質疑,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把註意力轉到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來。圍繞詩的“美”展開討論研究,比如我提問:“都說這首詩很美,妳認為美在哪兒?請同學們借助電腦,弄懂詩的大意”。學生通過金山詞霸查閱字詞,借助網絡提供的情境形成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然後在網上交流討論,進壹步深化理解。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通過網絡和來回走動對學生進行指導、交流。

 4、理解全詩,畫圖反饋

 自學古詩後,以學生講述自己的理解為主,教師只是起到銀線串珠、搭橋接榫的作用。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動手畫,畫完後讓學生說出為什麽這樣畫,說的過程是進壹步理解鞏固詩意的過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習慣、又培養了學生了解語言風格和欣賞語言品位能力。

 5、概括總結,提升思維

 我們學壹篇課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道課文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文章的語言文字以及表達形式。理解是基礎,運用是目的。通過學生概括詩的美這壹環節,來提升思維,訓練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語文課成為進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的場所。

 三、依托網絡環境,創造本課教學特點

 1、“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得到充分體現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壹種平等的關系,只有樹立這種觀念,才可以使課堂上充滿民主、和諧的氣氛,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因素。教師才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前的資源準備和教學設計上,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只是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索的問題,自己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性學習,在探索的基礎上,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然後進行相互討論、分析與交流,在交流中反饋,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與全面,最後形成***識。

 3、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在這節課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就能充分體現學生實踐能力,他們在聽聽、讀讀、說說、畫畫、寫寫、背背等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中,不僅輕松的學到了知識,而且訓練了思維、感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充分認識到:語文實踐活動既是訓練語文能力的途徑,也是豐富學生內在情感的重要渠道。

 四、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本課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全面融合。它為學習活動建立了壹個平臺,使信息技術融合到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媒體信息、教學對象、學習方法、學生能力發展等各個要素之中,帶動教學觀念、學習方法、師生角色的轉變。

 1、實現師生互動和多向反饋

 網絡教室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壹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也通過各種監控互動手段,實現教師和學生點對點或點對面等多維信息反饋,有利於教師快捷準確地掌握學情,調整教學,也有利於學生互相了解學習狀況,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本節課中讓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動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探討、自我感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挖掘其潛能,自學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3、建立信息技術幫助解決問題的理念

 這節課中學生利用利用金山詞霸,學習生字;借助網絡,通過自學、協作、交流理解詩意;通過畫畫,感悟詩意、詩境。學生很自然的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了自己的學習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收集、掌握、運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上述是我對《絕句》這首古詩教學的膚淺認識,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