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隨園的文章詩句(誰知道袁枚古詩隨園詩話的原文和譯文,多謝)

關於隨園的文章詩句(誰知道袁枚古詩隨園詩話的原文和譯文,多謝)

1.誰知道袁枚古詩隨園詩話的原文和譯文,多謝

《隨園詩話》年代:清 作者:袁枚 飛雲倚岫心常在, 明月沈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應識我, 年年相見在他鄉。 譯文:飛雲依傍著遠山心壹直都在,明月沈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明月如若有情應該記得我了,年年都在異鄉看見它。

擴展資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

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 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

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壹,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壹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

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後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面面,可謂無所不包了。

百度百科-袁枚。

2.袁枚《隨園詩話>>這篇文章,妳有什麽感受

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壹種芬

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長於言情,大白不能也。永叔長於

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詞,讀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文見袁枚《隨

園詩話》。

詩歌是歌詠吟唱心性感情的工具。天有四季,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周而復始;人有七情,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死去活來。詩即感四季,寫七情,托哀怨,寄親情,解憂煩,刺風俗,

或陽剛,或陰柔。四季常輪,七情不滅,則人間不能無詩。

凡紙上之可喜可驚,皆胸中之欲歌欲哭。讀古人詩歌,表達哀怨之情的詩便真的能使人哀怨

欲哭,敘寫歡愉之感的詩便真個能令人翩翩起舞,氣勢激烈的詩使人想擊碎唾壺,意氣飄揚

的詩令人如同乘風雲端。這就是古人的心誌情懷,足以與後世之人相互感應觸發之處。“酒逢

知己飲,詩須會家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詩人多情種!也多是真心感懷之士,無真情即無真詩歌!詩《三百篇》不著姓名,是因為當

時的古人直抒胸懷,並無借此傳名的意思,所以其詩歌真意可愛!昔人稱“詩言誌”,若無真

情,何必作詩?矯揉做作,蹈襲陳言,自己讀來都味同嚼蠟,其如讀者何?

不過用情過深往往自傷情懷,不但傷己,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心上人。古時姚大陸是江蘇人,在

杭州有個女人,並留下割臂之盟。後隨父親到福建為官,過杭州時,他找到那女人,那女人

卻早已香消玉殞死去,大憐壹年多了。因此賦《西泠感舊詩》四章寫道:

江南蕩子恨無家,錦字坊西問狹邪。

蕪館秋燈留蝙蝠,蕪陵春水沒蝦蟆。

故人尚指樓頭柳,漁火空迷洞口霞。

辜負沙棠舟上客,酒尊詩卷到天涯。

窈窕文窗啟碧軒,美人家近苧羅村。

芳蘭佩結潘經樣,杏子衫嬌潑酒痕。

鬥草人歸春綽約,賣花聲破夢溫存。

爭知舊日青鬃客,哭過批粑白板門。

樓頭別語人淒清,乍似長生七夕盟。

絕代可憐人早死,十年未見我成名。

臨流淺土埋蘇小,殘月香詞唱柳卿。

安得並驂瑤島鶴,蒼煙吹破嶺頭笙。西泠曲港漾平沙,橋上黃昏噪暮鴉。

榆柳洲邊新鬼火,挑花門裏舊兒家。

玉魚葬臺肌猶暖,金蛻魂歸月易斜。

知否蕭郎重到此,短詩和淚泣琵琶。

哀痛之音,令人淚下。不到半年,姚大陸也死了。語言是從人心底裏發出的聲音,所以寫詩

作賦不宜過於悲傷。陸遊與唐婉的愛情悲劇也是壹個事例,唐婉在和完那首知名的“釵頭風”

後不到半年也淒涼地死去了,陸遊之所以不早死,大概與他後來矢誌於抗金運動中有關吧!

3.寫作文《隨園詩話》

《隨園詩話》是我讀的第壹本有關古詩詞的書。才看了幾頁,就被書有幾個片段吸引住了——

壹個書生寫了壹首名為《蠅》的詩,是蒼蠅的特寫:“飛揚莫入幽人室,壹種芬芳不稱君。”我們平時討厭的蒼蠅在這首詩中卻變得十分富有人性,讓我暗暗驚奇.。

唐朝的落第詩是最多最精彩的。“失意雅不愜,見花如見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滿頭。”這是壹位唐朝詩人為表達自己落第後悶悶不樂的心情而寫的壹首詩。還有壹位名叫唐青臣的詩人也在他落第後寫了壹首詩——“不第遠歸來,妻子色不喜。黃犬恰有情,當門臥搖尾。”落第是古代學子壹生中最大的打擊,可這位唐青臣卻把落第後回家看到家犬十分友好地對自己表示歡迎的場景,寫進了自己的落第詩,令人忍俊不禁。可見,即使是同壹個環境,同壹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背景,懷著不同的心態創作,是喜是悲是不壹樣的。真是“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性格”呀!

原來詩還能這麽寫!《隨園詩話》中說,“詩能令人笑者,必佳。”我恍然悟到:寫作文其實和寫詩壹樣,也要落筆新穎,構思奇特,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動有靈氣,從“蕓蕓眾篇”中脫穎而出。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書就像壹塊海綿,每擠壹次就能排出更多的水分,這“水分”就是感悟。《隨園詩話》現在成了我隨身攜帶的必備品,期望它給我帶來更多的收獲!

4.《隨園詩話》全詩及意思是

隨園詩話

袁枚

飛雲依岫心常在,

明月沈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應識我,

年年相見在他鄉。

譯文:

飛雲依傍著遠山心壹直都在,明月沈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明月如若有情應該記得我了,年年都在異鄉看見它。

擴展資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

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壹,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隨園詩話》,清代袁枚的詩歌美學和詩歌理論著作。是壹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

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後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曲折等各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

5.袁枚《隨園詩話》節選翻譯~~~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在北京,就聽說吳江地區有個沒有科甲功名的百姓徐靈胎,他有智謀出眾、作風瀟灑的名聲,但壹直沒有機會會面。

在庚寅年七月,我患了胳膊疼的毛病,於是買船去物件吳江尋訪徐靈胎,和他見面交談之後彼此都很高興。徐靈胎年紀將近八十歲,但是還很健談,而且言語風趣,留我在他家對飲,並且贈送給我治療臂痛的藥。

他家臨近太湖,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近的仿佛就在家中。他有好句子說:人生真的有絕對悠閑的日子麽?即使年過百歲仍然有很多事情沒有解決。

《自題墓門》詩說:漫山遍野都是名貴藥材,但路邊松樹下也仍然滿是修煉長生不老術的道士。徐靈胎有《戒賭》、《戒酒》、《勸世道情》等文章,語言雖然粗俗簡單,但是卻很恰如其分。

《刺時文》中說:讀書的人,是最良莠不齊、各存異心的,腐朽的科舉文章,好象爛泥壹樣腐爛,國家本來是為了招攬有才華的人才實行按文章選才的制度的,可是誰知道,反而變成了相互欺騙的技巧。用三句話承接轉述題目,再用兩句話解釋題目,具有可以搖頭擺尾誦讀的格律,就說是孔聖人的優秀學生了。

可是,他們知道三通(、、)、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 )這樣的好文章是什麽?知道漢高祖、唐太宗,是什麽朝代的皇帝麽?書桌上放著名人鴻儒講學的文章,從書店裏買來科舉文章講解,讀起來隨著格律肩膀忽高忽低,嘴裏總是為了表現自己的感慨而發出感嘆聲,讀這樣好象嚼爛了的甘蔗壹樣的前人解讀四書五經的文章,有什麽滋味呢?這樣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渾渾噩噩的度過了壹生。就算讓他碰巧用這種文章騙取了大官,也只能說是老百姓和朝廷倒黴。

6.隨園詩話的著作賞析

著作賞析另壹版本清代性靈詩派的倡導者,生性疏淡灑脫不喜作官,於壯年辭官,隱居隨園,優遊自得,不復出仕。

壹生致力文學,所為詩文,天才橫溢,尤工駢體。所著《隨園食單》,對於茶葉方面的評述頗為獨到,是位知茶愛茶的品茶評茶專家。

袁枚是個重視生活情趣的人,他愛金陵靈秀之氣,在他任江寧縣令時,在江寧小倉山下以三百金購得隨園。隨園舊為織造園(即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當時“園傾且頹……百卉蕪謝,春風不能花”。

荒廢已久,袁枚購得後,加以整治,由於是“隨其豐殺繁瘠,就勢取景”。因此稱為“隨園”。

他在《雜興詩》描寫隨園景致:“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遊魚長壹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

如此詩情畫意,令人想往,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隨園四面無墻,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

袁枚以文學為終身事業,是清代的文學家,性靈派創作理論的提倡者。性靈即性情也。

他以為“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又說:“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

他認為詩歌是內心的聲音,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文章以駢體最為擅長,頗得六朝體格,享文章之盛名數十年。

其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討厭矯情,卻極重情義,其友沈鳳司死後,因無後嗣,袁枚每年為他祭墳,三十年未曾間斷,對友人的情義深重,令人感動。 致力為文 著述頗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其中《隨園食單》是壹部有系統的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面。

在須知單中他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此篇可作為飲食通則,而戒單雲:“為政者興壹利不如除壹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此篇正好與須知單互為表裏。值得壹提的是“茶酒單”壹篇,此篇對於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

其中有壹種“面茶”,即是將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後,再加上芝麻醬、牛乳等佐料,面中散發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色火紅,肉質鮮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壹個對茶、對飲食有相當研究的人。

六十五歲以後,袁枚開始遊山玩水,遊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臺、雁蕩、四明、雪竇等山,安徽遊過黃山、江西廬山、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地,喜愛品茶的他自然嘗遍各地名茶,並且將它壹壹記載下來。他描寫常州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說:“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銀針、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評述。

此外還寫下許多茶詩,如《試茶》詩:“閩人種茶如種田,郤車而載盈萬千;我來竟入茶世界,意頗狎視心逌然……”描寫福建人普遍種茶的情形,置身其中,仿佛進入茶世界。《湖上雜事詩》:“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壹點,布裙紅出采茶娘。”

描寫身著紅布裙的采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漁梁道上作》:“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後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

可知他旅遊時,除了欣賞群山萬壑、山澗溪流的美景之際,亦不忘留意當地的“茶葉文化”,可看出他對茶的鐘愛程度。 袁枚70歲那年,遊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生了特別的興趣。

他先前對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濃苦,有如喝藥”,因此他向來不喜歡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壹年(公元壹七八六年)他遊武夷山,來到曼亭峰天遊寺等地後,卻讓他對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觀。他在《隨園食單.茶酒單》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壹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

壹杯以後,再試壹二杯,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

這位茶葉專家從所用的茶壺、茶具到飲茶的步驟、感覺與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寫,壹杯好茶的確能滌凈塵慮,撫平煩躁。袁枚認為:除了有好茶必須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長久,而要泡出壹壺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對於火候的控制亦是壹門極重要的學問。

對此他也有壹段精彩的描敘:“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驛而辦。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則味辣,陳則味甘。

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沖開白色者為第壹。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他以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產的茶為天下第壹。

接著他繼續提到收藏茶葉的方法:“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做好壹旗壹槍,綠如碧玉。

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