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漂水花》是什麽意思?

詩歌《漂水花》是什麽意思?

《漂水花》的來歷,是華文現代詩壇的壹則趣事,壹段佳話。

1983年,臺灣著名詩人羅門到香港大學演講,與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同遊九龍“船灣長堤”等風景區。這兩位56歲同庚詩人,對海天之空闊忽萌起玩擲石片的遊戲的童心,在壹番漂水花的嬉戲之後,余光中為此寫了壹首《漂水花——贈羅門之二》:

在清淺的水邊俯尋石片

妳說,這壹塊最扁

那撮小胡子下面

綻開了得意的微笑

忽然壹彎腰

把它削向水上的童年

害得閃也閃不及的海

連跳了六、七、八跳

妳拍手大叫

搖晃未定的風景裏

壹只白鷺貼水

拍翅而去

這裏純用有真意、去粉飾、不做作的白描手法寫漂水花的過程。不像在做詩,而“削向水上的童年”的諧趣充滿在字裏行間。他寫羅門俯尋之後,而說話,而得意,而微笑,而彎腰,而削,而拍手,而大叫,這壹連串動態多麽生動傳神。動態的白描,描得如此簡明,如此緊湊,如此妙,似這般筆法,可能上溯到《史記》的名篇。至於音韻之妙,倒是末技。

更為難得的是,羅門另有回贈余光中的同題詩《漂水花》。它雖然也是應酬式的小品,但同樣將詩人不泯童心的抽象時空假借具體的描繪生動地表現出來。羅門的《漂水花——贈余光中》全詩如下:

六歲的童年

跳著水花來

找到我們

不停地說

石片是鳥翅

不是彈片

要把海與我們

都飛起來

壹路飛回去

如果說,余光中的《漂水花》是陶淵明式的曠達,羅門的《漂水花》卻是杜甫式的苦痛。他們的表現方式雖有差異,但同樣達到神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