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贊火藥發明
四大發明世界巔,流芳千古寫詩篇。
先人傑士靈丹煉,炸爆之時啟示研。
醫術漢秦來記錄,火藥唐代軍事連。
槍林彈雨輝煌鑄,科技前沿史冊乾。
詩贊指南針
九州地理雄雞唱,龍縱圖騰玉宇翔。
四大發明多貢獻,先賢創意綻芳長。
司南戰國時來造,朝向壹個固有方。
閃爍星辰永不落,指南針績世代揚。
指南針的航海功績
揚帆破浪征程難,七下西洋敢為先。
航海驚濤磐若石,建功立業膽悠然。
通商友好連非亞,華夏文明世代傳。
三寶英豪彰史冊,指南針績就前賢。
其它的詩詞:
宋-曾豐呈羅春信詩曰:“。。車中幸有司南柄,試與迷途指大方”。
晉-楊方合歡詩五首“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炎煙。。”。
唐-徐鉉和江西蕭少卿見寄二首“亡羊岐路愧司南,二紀窮通聚散三。。”。
唐-戴叔倫贈徐山人“。。針自指南天窅窅,星猶拱北夜漫漫。。”。
宋-陳造次韻方秘正“。。路迷端倚司南駕,金換還隨過海舟”。
宋-彭龜年寄黃商伯兼簡詹元善“。。滔滔迷所往,莫望指南針”。
宋-文天祥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壹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中國四大發明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壹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2.形容炸藥的詞語驚天動地
jīng tān dòng dì
[釋義] 驚:驚動;動:震撼。驚動上天;震動大地。形容聲音極大或聲勢影響極大。
[語出] 唐·白居易《李白墓》:“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辨形] 動;不能寫作“慟”。
[近義] 震天撼地 震天動地
[反義] 萬籟俱寂
[用法] 多用作褒義。形容事業偉大。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震天動地”;都含有“震天動地”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不同在於“驚”和“震”含義不壹樣。同樣形容聲音極大;~含有“心靈為之震動;天地為之驚動”之意;“震天動地”沒有。
[例句]
①~的壹聲巨響;炸彈在附近爆炸了。
②1937年7月7日;~的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了。
[英譯] world…shaking
3.形容“冷兵器”的詩句有哪些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2.挽文丞相
元代: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
雲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3.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唐代: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壹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4.蝶戀花·出塞
清代: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壹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5.出塞二首·其壹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6.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代: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1. 冷兵器
狹義上冷兵器是指不帶有火藥、炸藥或其他燃燒物,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近戰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冷兵器按材質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兵器;按用途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3類;按作戰方式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戰車、戰船等。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因具有特殊作用,故壹直延用至今。
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制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發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壹到多樣,由龐雜到統壹的發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發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
2.常見冷兵器
(1)矛
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故有丈八蛇矛之稱;惟所謂丈八者,以周尺計之,合今之通用尺壹丈四尺有奇;以此推之,則矛之由來,實在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
(2)弓
弓為古代兵器之壹,激弦發矢,可以及遠,考此法之由來最古,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 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非但發古人射抉之技,抑亦開後世火器之端,雖曰此皆由後人推闡而來,其創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沒也。
(3)盾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
4.古代火藥發明的過程與運用火藥發明千古之謎有望破解
壹個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專家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藥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日前結束在四川綿陽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專家們宣布,他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我國規模最大的火藥原料——硝的開采提煉基地,而這壹發現將有助於揭開中國火藥發明的千古之謎。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藥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的火藥。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藥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藥的發明不遲於
公元808年。但作為火藥最主要的原料——硝的熬制地點在哪裏?壹直困擾著從事此項研究的專家。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藥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裏不等。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竈臺等。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裏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竈臺,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專家們通過對山洞內的硝池、竈臺、水槽的考察,認為當時提煉硝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初步推算出壹擔土可以提取8兩至12兩硝。此外,竈臺口徑小的0.6米,大的1.5米,大竈臺可以滿足100多人壹天的夥食。
“考察組的專家已初步確認:老君山的這些洞穴是為了采硝而開鑿,時間不會遲於清代以前。”考察隊組織者之壹、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原館長徐向東介紹說,“我們發現老君山是與火藥發明有關的文物富
集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火藥原料基地,這對於徹底弄清古代火藥的發明和生產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們通過對老君山周邊環境及文化的考察,發現重華鎮物產有限,交通不便,卻匯集了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陜西、浙江等省的會館,有的會館至今保存完好。專家們壹致認為,極有可能是經營硝的各省客商雲集在這裏,並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在這些會館的旁邊,至今還有壹條名為“火炮街”的古街,當地居民說這條街古代是經營火藥原料和爆竹的。
專家們還認為,四川是中國本土教道教的發祥地,兩漢前後道教煉丹盛行,火藥又是道教的發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觀,這其中壹定有必然的聯系。而作為火藥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當地也都壹應俱全,具備了火藥生產的基本條件。
徐向東稱,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在看了探險隊的文字考察報告和照片後,認為“這是壹個重大發現,能找到火藥發明的物證的話,太令人振奮了”。國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長榮大為同樣認為“這是重大發現,意義深遠,壹定要做好保護工作”。如果經過進壹步考察論證,老君山就是中國火藥的發明地,
並且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火藥原料開采地,那將是中國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為重大的發現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