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送別的詩句和賞析

關於送別的詩句和賞析

1.有關離別的詩句的賞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賞析:此詩是送別的名作。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壹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淒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這是壹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它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或《陽關曲》(《陽關三疊》),在唐、盛時代廣泛流傳。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境內。渭城在長安附近。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當時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經渭城,出陽關(或玉門關)。

此詩所寫,即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民族之間也經常有政治上的交涉,軍事上的沖突,因此,往來道途的人很多,而在當時,兩地的生活水平、風俗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當親友到這種遼遠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人們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別之情,如這首詩所寫的。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二並非離家作客,而是已經遊宦長安,這壹次,又奉使到更遠的西安去。

王維也是在遊宦之中,並非居家,這壹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從長安出發,王維送到渭城,置酒餞別,詩即從渭城風物寫起。

前兩句布景。地是渭城,時是早上,細雨濛濛,沾濕了微細的城土。

天氣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難,當然也就增加了別離的悵惋。客舍寫明客中送客,並顯示遠送渭城,暫留復別的情況。

古人送別,都要折柳為贈,所以柳色青青,見之不免觸目驚心。朝雨畫出淒清之景,新柳勾起離別之情,只寫景物,而別情已有豐富的暗示。

後兩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雖然遠送,勢難再留,這時,也沒有其它的辦法,只能勸元二再飲壹杯,再待壹會而已。

用壹“更”字,則此前之殷勤勸酒,此刻之留戀不舍,此後之關切懷念,都體現了出來。所以這壹個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為什麽如此地殷勤、留戀、關切呢?因為元二壹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象自己這樣的知心朋友了,何況他還越走越遠,要到安西呢?從此以後舉目無親,還是在故人面前多飲壹杯吧。只這廖廖十四個字,就將好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抒寫無余。

言簡意賅,語淺情深,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3、《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 賞析: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

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壹幅離別的畫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壹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壹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壹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

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麽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

清沈德潛很欣賞這壹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

(《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壹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壹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後人所傳誦。

4、《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賞析: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壹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壹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壹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壹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聖手。高適在寫此詩。

2.關於送別古詩的賞析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 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這是壹首著名的送別詩。詩中,作者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壹片白雲飄然而去,壹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人感到離別的淒涼痛苦,難舍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麽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壹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壹“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壹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3.有關離別的詩句的賞析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9.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壹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詩中鄉情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 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8.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9.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1.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把意思寫出來就是咯9.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壹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潛別離11.白居易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

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初讀這首詩已有二十余年,那時少年不懂其中傷感,知覺得是“利劍春斷連理枝”的壹種無奈。

白居易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沈痛詩句。

“不得哭,潛別離”淚眼可以延綿,別離卻是遙遙無期,此時淚眼是詩人“潛離與暗別”的無奈情懷,是對門第觀點的退讓。“不得語,暗相思”相思相念可蔓延,這種思念只有詩人他自己最清楚明了,卻無言,卻無訴說對象,留給自己唯有相思成災。

“兩心之外無人知”年少無知純粹無暇,兩小無猜情真意切,離別後兩顆無人知曉的心是否依舊相知相愛,莫不是有壹天相見早已物是人非?“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暗夜如影,吞噬天日,夜鎖獨棲之鳥,生硬將情愛毒殺,劍斬連理歃血淒然。“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河水再渾濁也有還清日,烏黑的頭發終究也有白頭之時,蒼天有眼是否看清從少年到白頭之人情懷,那刻骨銘心的愛戀未改?“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相思無果默然離開,潛離也好,暗別也罷,壹轉身就是天隔壹方,也就永不再相見。

4.有關離別的(古詩)詩句的賞析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袁行霈

原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壹邊賞月壹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壹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壹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壹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壹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裏,遂形成了壹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壹開始就提出壹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不過李白這裏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註、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壹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壹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壹定是壹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壹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裏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裏還有兩個字值得註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麽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裏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壹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裏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裏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壹個“我欲”、壹個“又恐”、壹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5..關於離別的古詩.要求帶註釋和賞析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白話翻譯: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壹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賞析:這是壹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

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壹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壹江春水。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壹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

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楊萬裏 朝代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白話翻譯:六月裏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壹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壹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賞析:這兩首詩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其中第二首廣為傳誦。

其首二句以“畢竟”二字領起,壹氣而下,既協調了平仄,又強調了內心在瞬間掠過的獨特感受。然後順理成章,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壹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艷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

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3、贈汪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白話翻譯: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賞析:此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

後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壹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壹。

4、客中行 / 客中作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白話翻譯:蘭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興來盛滿玉碗,泛出琥珀光晶瑩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最後哪能分清,何處才是家鄉?賞析:第壹句從酒的質量來贊美酒,第二句進壹步從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愛。

後兩句說因美酒而流連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語,含義深長,耐人尋味。全詩語意新奇,形象灑脫,壹反遊子羈旅鄉愁的古詩文傳統,抒寫了身雖為客卻樂而不覺身在他鄉的樂觀情感,充分表現了李白豪邁不羈的個性和李詩豪放飄逸的特色,並從壹個側面反映出盛唐時期的時代氣氛。

5、別雲間 作者夏完淳 朝代明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白話翻譯:三年為抗清兵東走西飄蕩,今天兵敗被俘作囚入牢房。無限美好河山失陷傷痛淚,誰還敢說天庭寬闊地又廣。

已經知道黃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犯難。鬼雄魂魄等到歸來那壹日,靈旗下面要將故鄉河山看。

賞析:此詩起筆敘艱苦卓絕的飄零生涯,承筆發故土淪喪、山河破碎之悲憤慨嘆,轉筆抒眷念故土、懷戀親人之深情,結筆盟誓誌恢復之決心。既表達了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

全詩思路流暢清晰,感情跌宕豪壯。格調慷慨豪壯,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6.求五首關於告別離別的詩及其賞析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

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曾與柳宗元等人積極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

後因宰相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與柳宗元交好,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又並稱“劉白”。

他的詩風格清新,宛轉含蓄,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並多反映社會生活。他的散文思路清晰,簡潔曉暢,說理文論證周密,深入淺出。

著有《劉夢得文集》。 [註釋] (1)酬:答謝,這裏是以詩相答的意思。

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 (2)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貶謫之地四川、湖南、湖北壹帶。

(3)二十三年:作者被貶外地到回歸京城長安的時間約為二十三年。 (4)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

(5)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

向秀很悲痛,壹次他從嵇康的舊居路過,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使他想起被殺害的好友,就以悲憤的心情寫了壹篇《思舊賦》來悼念嵇康,從側面顯示出對時政的不滿。劉禹錫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6)翻似:反而像。 (7)爛柯人:指晉人王質。

傳說晉人王質進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看到局終,童子問王質為何不去,王質才驚悟過來,見斧柄已經腐爛。

回到家鄉,已歷百年,無人相識(見《述異記》)。劉禹錫借這個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

(8)歌壹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壹詩。 (9)長(zhǎng):增長,振作。

[譯詩、詩意] 在巴山楚水這些淒涼的地方,我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突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貶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沈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妳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壹杯美酒振奮精神。

[賞析] 這是壹首七言律詩。這是古代酬贈詩中的名篇。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詩人罷和州刺史,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於是劉禹錫寫了此詩回贈白居易。

“樂天”,白居易的表字。“見贈”指白居易贈給作者的詩,那首詩的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的這首答謝詩就是從這裏開頭的。 首聯:“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意思是他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壹樣。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朗州(在今湖南省)、連州(在今廣東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夔州屬於古代巴國。朗州、連州等屬於古代楚國。

這些地區古代都很荒涼,所以用“巴山楚水淒涼地”來概括。“淒涼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區。

這兩句寫出了作者長期被貶的憤慨心情。 頷聯:“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這兩句詩運用了典故。意思是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前壹句詩人借西晉向秀的《思舊賦》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

後壹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含義十分豐富。 頸聯:“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是廣為傳誦的名句。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妳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

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沈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的豁達、樂觀。

沈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他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沈,表現出豁達的襟懷。

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沈頹唐。

“沈舟”二句描寫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變化發展規律,因而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道理。

末尾兩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贈言上來,意思是:“今天聽到您唱的這支歌曲(指白居易贈給他的詩),就暫且憑借酒的力量,來增長我繼續努力的精神吧!”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