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燕歌行的作文詩句寓意(作文中有關於燕歌行詩句的小作文)

關於燕歌行的作文詩句寓意(作文中有關於燕歌行詩句的小作文)

1.作文中有關於燕歌行詩句的小作文

燕歌行

作者: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2.《燕歌行》的詩句

燕歌行壹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

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雲間。

飛鸧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3.結合詩句論述高適《燕歌行》的多重主題

燕歌行·高適(蘇教版高二選修)

學習目標:

壹.分析《燕歌行》表達的多重主題.

二.分析《燕歌行》壹詩的層次結構和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重點)

課時安排:壹教時

授課過程:

壹.導入新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

(簡單比較兩首詩)

二.作者與背景

1.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唐代邊塞詩派的主要代表;“高、岑”;其邊塞詩感情激昂,意境雄渾,氣勢奔放;長於七古。

三.課文欣賞:

唐之韻05邊塞詩人(下).rm

四.課文分析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所“感”唐家聲威。

所“感”思鄉盼歸之情。

所“感”軍中苦樂不均。

2.此詩構思嚴謹,圍繞壹次戰爭的場景來寫。全篇***二十八句,分為四層:

第壹層八句寫出師,著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鬥,突出壯誌豪情。

3.本 文 中 心 思 想

此詩通過邊塞戰場各種尖銳矛盾的深刻反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時代軍隊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對“將軍”的腐敗導致戰爭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深刻的同情。

4.藝術賞析

第壹、詩作善於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地氣氛;

第二、充分運用對比手法

漢將(男兒):重橫行——半生死——鬥兵稀——空回首——死節不顧勛。

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 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四 組 對 比

唐軍——敵軍

戰士—— 將軍

征人 ——思婦

古將軍— 今將軍

第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四、句式整散相間,語言鏗鏘有力。

五.根據以下提示,鑒賞>.

1、《燕歌行》表達了多重主題,請作出妳的概括。

2、請分析高適《燕歌行》壹詩的層次結構和和主要的表現特色。

3、《燕歌行》是壹首歌行體的古體詩,但又包含了近體詩的壹些特色。

4.高適的燕歌行寫成800字作文 急 謝謝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壹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

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壹番研究工夫。

開元二十壹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

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

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壹個戰役的全過程:第壹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鬥的結局。

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後面前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

(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

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壹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壹啟,“校尉羽書飛瀚海”,壹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於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壹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鬥危急而失利。

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壹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

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

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淒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

應該看到,這裏並不是遊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壹句征夫,壹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

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裏,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壹夜傳刁鬥”,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壹段。 最後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鹹樂為之死”。

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麽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

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屍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壹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於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淒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註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淒惻動人,深化了主題。

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

5.《燕歌行》詩中的寫景詩句有什麽作用

曹丕、高適、庾信等詩人都寫過《燕歌行》,但畢竟著名的還是高適的詩,估計妳問的是高適的詩,還是多列舉壹下吧.供學習參考. 1、曹丕《燕歌行》 這是今存最早的壹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壹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詩歌的開頭展示了壹幅秋色圖:秋風蕭瑟,草木零落,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後幾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怒,都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詩歌在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寫丈夫“思歸戀故鄉”;繼而設想他為何“淹留寄他方”,遲遲不歸;再轉為寫自己“憂來思君不敢忘”,整日裏在相思中過活;苦悶極了,想借琴歌排遣,卻又“短歌微吟不能長”,只好望月興嘆了.如此娓娓敘來,幾經掩抑往復,寫出了這位女子內心不絕如縷的柔情.這首詩仿柏梁體,句句用韻,於平線的節奏中見搖曳之態.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雖是溢美之辭;但此詩實為疊韻歌行之祖,對後世七言歌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2、高適《燕歌行》 這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壹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壹個樂府題目,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後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壹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歷來註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於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後文輕敵伏筆.後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雲,鼓角齊鳴,壹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校尉”兩句寫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第二段八句寫戰鬥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後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於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壹面是拼死苦戰,壹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鬥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鬥壹直持續到傍晚.“身當恩遇常輕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詩雖古體,多用偶句,此段因內容需要,而猶著意作對仗.又此詩平仄轉韻,壹般四句壹轉,獨此段八句全用仄韻,與表現雙方搖搖不安的心緒相適應.殺氣成雲,刁鬥傳寒,都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豈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主題.盛唐時,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此詩確實可以作為代表.。

6.關於曹丕的《燕歌行》的寫作背景,和詳細註釋,及感情之類的

這是今存最早的壹首完整的七言詩。

它敘述了壹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

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 詩歌的開頭展示了壹幅秋色圖:秋風蕭瑟, 草木零落, 白露為霜,候鳥南飛……。

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後幾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怒,都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詩歌在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寫丈夫“思歸戀故鄉”;繼而設想他為何“淹留寄他方”,遲遲不歸;再轉為寫自己“憂來思君不敢忘”,整日裏在相思中過活;苦悶極了,想借琴歌排遣,卻又“短歌微吟不能長”,只好望月興嘆了。如此娓娓敘來,幾經掩抑往復。

7.《燕歌行》的詩文內容

曹丕·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能忘。

高適·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