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原文
贈劉景文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壹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註釋: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雕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雕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壹定要記住。
正是:壹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譯文:
荷花雕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
壹年中的景致妳壹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2.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說課稿
壹、說教材:1、教材分析: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雕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鬥霜。壹年的景致妳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壹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壹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淩寒的氣概。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盡,擎,殘”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和背誦古詩。
③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贈劉景文》是《古詩三首》這課中的壹首詩,也是學生理解較難的壹首詩,因此,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以後學習古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所以本課打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面對生活要樂觀向上,不泄氣,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3、教學重、難點:
①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利用畫面再現,從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②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說設計理念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講析。本課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想像討論交流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三、說教法、學法:
1、談話激趣,營造氣氛。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壹定數量的古詩,在課始讓學生誦讀有關秋天的古詩,不僅達到調動以往的學習經驗,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為學習本課作了鋪墊,營造好氣氛。
2、掌握方法,主動學習。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故弄玄虛的賣弄,也不是教師講述教師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壹定數量的古詩,也積累了壹些經驗,在本課教學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壹定的學習方法後主動學習。
3、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語文教學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訓練”是壹個很好的途徑,這樣進壹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1、教具準備:課件,古箏曲。
2、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設計分為五個步驟:
壹、牽手秋天,誦讀秋詩
二、研讀詩句,領悟詩意
三、介紹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導誦讀詩句
五、情境遷移,感悟深秋
3.小學三年級語文《贈劉景文》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是壹首描寫秋天景色的古詩,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把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體會詩人的情感作為教學的重點。在學生讀通古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聯系對題目的理解,想想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麽,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理解。學生認真地讀古詩、思考,提出了幾個不懂的地方,如“擎雨蓋”“荷盡”“傲霜枝”。因為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所以我引導學生看圖、回憶夏季荷花盛開的樣子,體會荷花此時的生機勃勃,想象秋季荷花開敗的情景,借助課前搜集的“秋菊”圖理解“傲霜枝”,在師生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理解了幾個難懂的詞,降低了詩句翻譯過程的難度,也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感悟。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品讀古詩,啟發學生邊讀邊思考:“詩中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寫了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妳,然後認真地讀壹讀,想想妳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麽。”閱讀是個性化解讀的過程,此教學環節給了學生空間,也突出了古詩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學生通過讀、思考,很快歸納出了詩句描寫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順著學生的回答,我這樣引導:想象景物所呈現的畫面,想象兩者的對比,妳讀懂了什麽。學生的閱讀理解是有差異的,我們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給學生充分讀、思考、想象、交流的時間,多數孩子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壹個美麗的季節,是壹個收獲的季節這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想想:詩人為什麽要描寫傲霜枝呢?壹個叫向嘉藝的女孩兒真不錯,她站起來說:“詩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壹樣不怕寒冷,要堅強。”她的回答啟發了其他的孩子,好幾個孩子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像菊花壹樣勇敢”,有的說“秋天是壹個豐收的季節,壹份耕耘,壹份收獲,我們平時要努力。”說得真好!我為孩子有這樣的理解而開心。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我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是對詩句的理解不是讓學生根據詞語意思進行組合,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在頭腦中浮現畫面,用自己習慣的語言方式表達,順應詩句的朦朧,從整體的感受來理解,把握詩句所呈現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