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男子束發的形式非常的多,包括簪、冠、冕、弁、幘五種形式,壹般是先束發,將頭發梳好,用發圈把發根纏住,然後是結發,即結成發髻,再用簪子將發髻穩住,最後再戴上冠或巾幘。
簪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玉、石頭甚至木材、骨頭、象牙等等,根據時代的發展,鏤空、鏨刻、鑲嵌等做工越來越精致,只不過男式要比女式的更簡單,簪子的長度比女式的長。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壹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壹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除了束發之外,男人的發飾還有“冠”、“頭巾”、“弁”和皇帝的“冕”,明代的時候頭上的發飾還是對身份的象征,平民老百姓必須要束發,還要戴上四方頭巾。
擴展資料:
古代男子留長發的原因
其壹,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如若擅自損毀身體,則是不孝。而在古代,不孝會遭受到很嚴重的刑法的。
在秦朝,如果不孝順父母,那麽就是死罪;在漢代,對於不孝之子處斬梟刑!
其二, 古代把把頭發剃光的刑法叫:髡刑,中國上古五刑之壹,為將人頭發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壹種恥辱刑,主要流行於中國古代夏商周到東漢。
髡,指剃光犯人的頭發和胡須,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對犯者所實施的懲罰,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對他的壹種羞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流行;因為佛教徒是剃光頭的,而且又不結婚,是大不孝行為,所以當時的人蔑稱他們為“髡人”。
古有曹操的割發代首的故事:就是有壹次在行軍的時候曹操下達了壹個命令,不得踐踏農田,他要保護農民,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壹只手牽著馬,另外壹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麽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
曹操自己沒有下馬(壹說是壹只雉從地裏飛出),結果馬驚了,跳到麥田裏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叫來說,該當何罪?
軍法官說,殺頭。曹操說那就請妳行刑吧。反正古代有這個傳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於尊者,統帥怎麽能夠殺頭。
曹操說那沒有辦法,那就割壹把頭發吧,自己拔出劍來把頭發割了壹片扔在地上,表示受過罰了。
在春秋時期,社會上就有炫耀頭發的風氣,誰要是頭發濃密,走起路來腰桿子都直了。當時無論男女都夢想有壹頭烏黑飄逸的長發,禿頂和發量少的人會被認為長得醜。
春秋時期的先民每日梳頭,每隔三日後洗發,成人後不再剪發,而且成年男性還用假發補充頭發。當時的人們很看重濃密的頭發,使用假發就是為了在視覺上增加頭發的分量。頭發的多少,也被視為衡量壹個人賢良的尺度。
百度百科-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