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宜深入淺出、以讀帶賞
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新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
培養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下面來看看高中語文必修三:李商隱詩兩首(錦瑟)教學設計。
壹、名句導入
激發興趣
實踐表明
由已知切入新課
既容易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
又有助於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知識體系。名句是經過時間的洗滌
被歷代人所激賞的前人的智慧的結晶、語言的精華。由熟悉的名句導入
既可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豪感
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進壹步品味
也可喚起學生積累新知識的渴望
可謂壹舉多得。
李商隱的許多詩句已被廣泛使用
學生早已耳熟能詳
如:“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等。
二、簡介作者
奠定鑒賞必備條件
“言為心聲”
詩文總會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烙印
刻上作者個人遭遇的印跡。了解詩人簡況
是鑒賞詩歌的必要準備。
李商隱(813~858)
字義山
號玉溪生
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出身於小官僚家庭。十七歲就以才華受人賞識
二十五歲中進士
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黨之爭
政治上始終遭到排擠
在黨爭的夾縫中生存
奔走於四川、廣西、廣東等地
做些幕僚工作
很不得誌。他的個人生活也很不幸
結婚不到十二年
愛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暫的十二年中
由於詩人到處飄泊
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團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負
卻終身潦倒
得不到實現的機會
因此心情抑郁苦悶
四十五歲卒於鄭州。存詩約六百余首。由於時代混亂、個人失意
詩中往往流露出濃濃的感傷情緒。李商隱的詩不僅在唐代詩壇、而且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中
都占有壹席之地
頗有影響。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藝術性極高的無題詩
基調淒涼傷感
音調和諧婉轉
遣詞用字嚴謹
對仗工致
用華麗的詞藻構成生動優美的形象
傳達出深刻真摯的感情
耐人尋味
想象豐富
構思精巧
語言優美
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錦瑟》取詩首二字為題
就屬此類。
三、讀讀背背
初步感悟詩歌大意
“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詩歌閱讀尤其這樣
反復誦讀可幫助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思索詩歌意旨
體味詩歌意境
把握詩人情感。可以說
誦讀是讀詩的基礎
讀詩而不能背誦
等於不讀;能背誦
則日後必有所領悟。
鑒賞中
給學生充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
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
結合教材註釋、手邊資料
在讀讀背背中進行初步鑒賞(語言、節奏、韻律等)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鑒賞詩歌也須“有的放矢”
不可毫無目標
漫無邊際
要在學生自讀前(或閱讀中)明確提出:1.領悟詩歌情感基調;2.通過想象聯想再現詩中意境;3.找出並思考詩中的四個典故、五個比喻的用意。
四、涵泳探討
美讀鑒賞詩歌
李商隱的詩
即使好學深思之人讀起來也覺吃力
特別是他的無題詩
大多有壹種朦朧意境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
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重含蓄
《錦瑟》為人們提供了多種解讀方式的可能
如錦瑟說、愛國說、悼亡說、自傷身世說等
耐人尋味
正是詩的價值所在。引導學生鑒賞
可就詩論詩
不必尋求統壹的答案
只需結合晚唐時代背景、詩人經歷
把握詩歌情感基調
用自己的語音去再現詩中意境
把玩詩歌清麗語言即可。
1.把握全詩情感基調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無端五十弦
壹弦壹柱思華年。”由此我們可以把握住這首詩是撫今追昔
書寫困擾詩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讀時宜放慢語速
以低沈語調再現哀怨、悵惘、迷離。
2.“未成曲調先有情”
首聯即情感觸發
“錦瑟無端五十弦
壹弦壹柱思華年。”錦瑟啊
妳沒來由的有五十根弦
每壹弦每壹柱都在追憶曾經的年華。詩人所以有這樣的感慨
正是被“情”困擾多時
此時把“錦瑟”作為情感的觸發點
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聯既是起興
又是用比
行文十分巧妙。吟誦時
壹定要先醞釀情感
才能讀出哀怨的語調、深深的迷惘和無限感觸
才不會是空穴來音。
3.陷入沈思
發出無限感慨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曾經有過的以往和美好的願望
有如“莊生夢蝶”壹樣清晰
令人留戀
使人沈迷
讓人惆悵。即使它不能實現
但“我”心依舊
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鵑啼叫不止。此二句詩語言雖簡潔
卻蘊意無窮
巧妙用典
令人深思。讀時應以癡迷、陶醉、無限眷戀、無限執著的語氣來再現
語速、聲音由厚重、舒緩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語音
再現美麗、朦朧、淒清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明月高懸
青青的廣漠大海
鮫人泣淚成珠
清冷月光、晶瑩珠光、明亮淚光交織壹片
讓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藍田日光秀麗
陽光溫暖
白玉生煙
玉埋地下卻精氣升騰。“滄海遺珠”“藍田美玉”
雖然珍貴
卻被人遺忘
令人悲傷、惋惜
但其終究是珠寶美玉
又令人慶幸、欣慰。讀時應讀出蒼茫之感
毫無依托
無限愛憐
無限悲傷之情。
5.戛然而止
余韻無窮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情哪裏是追憶往事時才有
只是當時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然
實在不堪回首。行文渾然壹體
情感愈加濃郁。朗讀時宜表現出欲罷還休
蕩氣回腸
有如空谷回音
余韻無窮。
五、課外延伸
1.尋找詩人足跡
《錦瑟》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有待進壹步研究探討。可啟發學生通過多種途徑
了解詩人生平
品讀詩人其他作品
尋找相關資料
自己打造解讀的金鑰匙。
2.與詩人對話
“學以致用”
把死知識變為活水之源
不容忽視。對文學作品
我們應采取“拿來主義”
建議學生寫寫鑒賞文章
是為“與詩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