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他小學時,抗戰就全面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後壹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著母親經歷過各種逃難,壹路上看到很多傷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壹個村落,那裏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
2、中心思想
《錯誤》是中國臺灣當代詩人鄭愁予於1954年寫作的壹首現代詩。全詩以江南小城為中心意象,寫出了戰爭年月閨中思婦等盼歸人的情懷,寓意深刻,是現代抒情詩代表作中之壹。
擴展資料
詩開頭,抒寫了三月的江南,也還是初暖乍寒的季節,描寫了初春大地上的壹切都是靜靜的,都在期盼著壹個春天的到來。暗喻了當時在戰火過後的江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壹句,人們的美好願望,在戰火紛飛時刻,從對和平的壹次次渴望中,到壹次次的開落之後,顯示出人們在當時跌宕起伏的生活中顯現的無奈。這裏不排除壹些人對等候歸人的壹種期盼,但我更願意理解為詩人是通過寫景來闡述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之所以用了《錯誤》壹題,也有他的內心的要求和渴望,這裏暫且不說。接下來是“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這裏的“東風”應該有暗指,或者是人,或者是壹種局勢,而其中的“柳絮”則是處於壹個被動的關系出現的。在寫景中,也巧妙地掌握了它們之間的動與靜的關系。
百度百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