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呂布戲貂蟬都發生了什麽,有哪些封建道德的變化藏在其中?

呂布戲貂蟬都發生了什麽,有哪些封建道德的變化藏在其中?

三國時期第壹美女,自然是非貂蟬莫屬了。《三國演義》中,把她寫的是活色生香,他主動配合義父王允,巧妙施展連環計,用自己的美貌與智慧,成功地離間了太師董卓和呂布的關系,並且刺激的呂布刺殺了董卓。李卓吾後來在論三國人物中,對她是不吝贊美之詞,誇她是"漢朝累世簪纓輩,不及貂蟬壹婦人"。

這個評價可是夠高了,意思就是說漢朝那麽多的功臣世家,加起來都比不上壹個小小的美女貂蟬。那麽這個功勞這麽大的美女貂蟬,究竟是不是壹個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人物呢?還是壹個小說家言得杜撰人物呢?我們今天就來做壹番探討。

《後漢書.董卓傳》、《三國誌.呂布傳》中都有董卓和呂布二人貪婪好色的記載,也記載了董、呂人在漢末時狼狽為奸,禍亂朝廷,並終致反目成仇的過程。

《後漢書.呂布傳》:"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情通,益不自安。"

從上面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呂布也確實是和董卓的侍婢"情通",但是沒有任何正史記載這個侍婢就是貂蟬。而且翻遍與當時歷史時期有關的史書,例如《後漢書》、《三國誌》、《東漢觀記》、《英雄記》等等,我們均看不到貂蟬的名字,可見貂蟬這個人物不載於正史,而是虛構的壹個藝術形象。那麽問題來了,貂蟬是誰虛構出來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還是另有其人?貂蟬這個藝術形象,最早出現在什麽時候呢?我們再來分析分析。

最早提到貂蟬的文字,是北宋邵雍的壹句詩:"力斬亂臣憑呂布,舌誅逆賊是貂蟬。"這是李卓吾引用到他的《批評三國演義》書中的壹句詩句。

我們由此可以推測出,早在北宋初期,貂蟬的故事就已經流傳了。大家都知道,宋元時期是三國歷史產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小說戲曲的興起,民間藝人與下層文人的參與,使得三國歷史和人物迅速、大量地進入傳說與文學領域,貂蟬故事應該就是比較早產生的三國故事之壹。

元雜劇中也已出現了以貂蟬為主角的戲曲《刺董卓》、《貂蟬女》。元代至治年間的《全相三國誌平話》,基本上就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裏面的"王允獻董卓貂蟬"和"水浸下邳擒呂布",這個故事翔實的記敘了貂蟬的故事。

平話中貂蟬和呂布本是夫妻,戰亂中匆忙失散,貂蟬寄身王允府中,心中愁苦而夤夜燒香,禱告夫妻早日團圓。這壹秘密被王允發現後,他對貂蟬"如親女兒壹般看待",並假許呂布、貂蟬二人團圓。王允與此同時又把貂蟬獻給了董卓,最終激怒呂布、刺殺董卓。

大家都看到了,最初平話中貂蟬的故事,和《三國演義》中貂蟬的故事很大的不壹樣。平話中的貂蟬很被動,壹切都是王允在背後操作。這明顯不符合主角設定的規律,所以必須得變。

於是到了元代無名氏的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就不壹樣了,貂蟬的形象進壹步趨向豐滿、成熟。戲中首次完整的地敘述了貂蟬身世。

她本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選入官中,掌貂蟬冠來,故名貂蟬。後靈帝賜與丁建陽。當日呂布與建陽為養子,建陽將貂蟬配與呂布為妻,因黃巾作亂,在陣上失散。幸得落在老爺(王允)府中,如親女壹般看待。"

當王允初次透露"陰圖董卓,重整朝綱",要使美女連環計時,貂蟬為了家國大義,慨然應允,此時的貂蟬形象,應該是正式確立起來了。

貂蟬的這種光輝形象,在元代還勉強可以,但是把他放在宋明理學思想鼎盛的明代,那就顯得不合時宜了。要知道明代由於尊崇宋明理學,把婦女名節看得高於壹切,貂蟬的結局就必然和那個和她的經歷相似的另壹個著名美女西施壹樣,逃脫不了被誅殺的厄運!

於是明代就出現了壹出,由無名氏編制的雜劇,名字叫做《關大王月下斬貂蟬》,壹反元雜劇《連環記》中團圓結局,制造了呂布兵敗身死,貂蟬落入關羽之手而被斬殺的故事情節。清代乾隆時期,流行的梆子腔《斬貂蟬》中,也把貂蟬作為為"妖女蟬娟"、"無義不良"的"有罪"之人。

劇作者為什麽會選中關羽斬貂蟬呢?那主要是因為關羽是深明"春秋大義"的封建道德的維護者的化身。然而,貂蟬其實也是維護春秋大義,維護封建秩序的大功臣,這關羽卻無緣無故的就把她給斬了,頗有壹點趙四太爺不允許阿Q革命的做派了。

要說還是人家京劇厚道,京劇中的《月下新貂蟬》就對原劇情節進行修改,寫成了曹操用貂蟬來迷惑關羽,關羽為保全貂蟬名節而月下斬之。劇作者認為,貂蟬"犧牲壹身,匡扶社稷,使董卓父子自相殘害,有功於漢朝",但"當此離亂之際,只有壹死方能保全其名"

由此可以看出,畢竟是逃不出"名節"二字啊!貂蟬為了保全名節,那就必須死。有罪無罪的貂蟬,最後所面對的都是關老爺那柄冰冷無情的青龍偃月刀。換個人都不行,因為關羽代表的可是封建倫理道德,在這桿大旗下,莫說是壹個貂蟬,就是四大美女壹起哢嚓了,也算不了什麽。

《三國演義》處理貂蟬的方式就很好,有意忽略了呂布兵敗後,貂蟬在三國故事中的命運結局,最後以不知所蹤處理了事,自呂布死後,沒有了關於貂蟬的記述,壹切皆有可能,壹切又皆有不可能,所有的可能就在讀者的壹念之間,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