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義:17世紀至19世紀流行於歐洲各國的壹種文化思潮和藝術傾向,它發端於17世紀的法國,主要是對古希臘、古羅馬古典作品藝術風格的懷舊與模仿之風,這個時期的代表畫家有普桑、洛蘭等,從狹義上講,有把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時期興起的這種懷舊風格也歸於古典主義,或稱為新古典主義。
現實主義: 又稱 “寫實主義 ”,在 藝術上 指對 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 。現實主義 摒棄理想化 的想像,而 主張細密觀察事物 的外表。廣義的寫實主義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許多藝術思潮;在 視覺藝術 和 文學方面 ,現實主義是壹個19世紀的壹場運動,起源於法國。
藝術鑒賞、藝術欣賞(3)是人們在 接觸藝術作品 過程中產生的 審美評價 和 審美享受活動 ,也是人們通過 藝術形象 (意境)去 認識客觀世界 的 壹種思維活動。 在 藝術鑒賞過程中 , 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象 等心理因素都異常活躍。人們正是在多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接受、理解藝術作品的。
(認識功能即審美認知功能) 通過藝術鑒賞活動,可以更加深刻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教育功能) 藝術通過對觀眾情感的影響而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境界。( 審美娛樂功能)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需要得到滿足。 欣賞使人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思想受到啟迪。
藝術家 創作的藝術品,必須通過鑒賞 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發揮 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欣賞者有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力 。 藝術鑒賞是藝術批評的基礎。
審美距離(4)
是瑞士心理學家愛德華·布洛提出的理論,他把 審美的發生 解釋為壹種“心理距離”所造成的結果。認為審美是“通過間離客觀物及其感染力和觀賞者自我,以及分離客觀和觀賞者的實際厲害關系而得到的”,這在西方美學中發展成為 審美態度 的理論。
倫理批評(5)無論中西方, 倫理批評 都是興起最早的而又影響深遠的壹種 藝術批評 模式。它以壹定的 道德意識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倫理關系作為規範來評價作品,以善惡為基本尺度來決定批評對象的取舍。這種批評模式具有歷史的久遠性、標準隨時代的變化性及其差異性和敵對性。這種批評模式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孔子、 韓愈 、 朱熹 等,西方的柏拉圖等。
期待視野
是德國接受美學家姚斯提出的,指在文學閱讀之前及閱讀過程中,作為 接受主體 的讀者,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復雜原因, 心理上 往往會有壹個 既成的結構圖 示,這種以閱讀文本為依據的既成心裏圖式,就叫做閱讀經驗的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
審美期待(36)
藝術作品滿足 主體審美需求 的心理活動,是 審美主體 依照 審美原則 對審 美客體 的 形式 及 效果 的期待和希望,來滿足自身的 審美心理 、獲得 審美快感 的過程。
藝術***鳴(7)
***鳴 原是 物理學上的名詞 。藝術欣賞的***鳴是指在藝術欣賞活動中, 欣賞者 被 藝術作品 所 感染 ,與作品的 色彩 、 線條、旋律、畫面***呼吸 ,與作品中的人物 ***命運 , 思其所思 , 愛其所愛 , 恨其所恨 ,從而 消弭了欣賞者 和 藝術作品之間 的 主客觀距離 ,達到 相互融合,親密無間的契合。
繪畫語言 (24)
所謂繪畫語言,是作者以 記錄狀態 、 反映認識 、 傳達信息 或 表現思想 為目的,運用 筆 、 刀 、 墨 、 紙 、 顏料 等材料工具為 物質載體 ,以 色彩、線條 、 明暗 、 肌理 等視覺信號為 媒介 ,通過造型 藝術手段 ,創作 描繪藝術形象 造 成視覺體驗 的 表達方式 。
巫術說 (1) : 認為藝術是巫術摹仿。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儀式活動。巫術說從人類歷史活動、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 考察和解釋 藝術的起源和本質。代表人物:家愛德華·泰勒和詹姆士·佛雷澤。
書為心畫 (2):漢代文學家、美學家揚雄提出的美學思想,這壹思想已融匯到儒家“詩言誌”的古老命題中。揚雄把 《樂記》的說法 推廣到了文學作品,明確提出“言,心聲也;書,心畫也”的理論。壹個人的語言,反映其內心境界;壹個人的字跡,反映其德行品性。按這兩點,就可以判斷此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僅指出了文藝同“心”的關系,同時又突出了文藝所具有的直接訴之於視聽感官的形象性。、
散點透視(8):是中國畫的特有 透視法 ,不同於西洋畫的 焦點透視 ,散點透視 移動視點 ,虛實相生,俯仰自得。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在壹幅畫中,可以是幾種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自山下而仰山顛)、"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後)、"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
摹仿說(9) :認為 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 。 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自然或現實生活的模仿 “ 再現說 ”更認為藝術是 “社會生活的再現 ”。代表人物有古希臘的 德謨克利特 、 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 。
蒙太奇(10):
原為 建築學術語 ,意為 構成、裝配,經常用於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拼貼剪輯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是 電影 構成 畫面語言的重要手法之壹 ,它可以使 鏡頭之間通過組接 ,獲得 更多更深的含義 , 產生1+1>2的效果 。後來逐漸在 視覺藝術 等 衍生領域 被廣為運用。
手法: 平行蒙太奇 、 對比蒙太奇 、 交叉蒙太奇 、 象征蒙太奇 、 叫板式蒙太奇。
“接受美學”(12) (Receptional Aesthetic) 這壹 概念 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 文藝學教授 姚斯 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學的核心是從 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 。姚斯認為,壹個 作品 ,即使印成書,讀者沒有閱讀之前,也只是 半 完成品。
藝術體驗(37)
藝術體驗 :長期積澱, 材料積累 , 審美發現和創作動機生成的階段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以小說為例,積累材料、查閱典籍,觀察、感受生活,思考人生價值,是創作的基礎。
藝術意蘊(38):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內涵,是藝術主體對藝術典型的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
集體無意識:(14)
瑞士心理學家 榮格 分析 心理學 的 著名理論 。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沖動、願望、模糊的 知覺 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指從人的祖先繼承下來的 原始經驗 的 綜合 , 是與生俱來 的,憑借 遺傳 繼續在 每個個體心靈深處 ,成為 種族 的 心理積澱 。其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
具象與抽象
在 美術領域裏 ,以 繪畫作品 與 自然對象相似程度 上來 劃分風格 的概念,可分為 具象藝術 與 抽象藝術 。
具象 : 文藝創作過程中 活躍在 作家 、 藝術家 頭腦中的 自然對象 ;抽象:指 藝術形象大幅度偏離 或 完全拋棄 自然對象 外觀 的藝術,抽象藝術是 情緒 或 感覺 的映現。
藝術典型(13)
藝術典型 指藝術家通過 個性化 和 本質化 所創造出來的,既能反映 現實生活 的 某些本質 規律,又具有 鮮明獨特 的 個性特征 ,既表現出壹定時代人們的 審美理想 ,又表現出藝術家自己獨有的 審美感受 的 藝術形象 。主要有“典型性格”、“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典型環境”或“典型事件”。藝術典型是實際生活的 真實反映 ,但又比普通的實際生活 更高 、 更鮮 明,更有 集中性 ,更帶 普遍性 ,從而更富有 審美價值 。
抽象思維:是運用壹定的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壹種思維方式。
形象思維(15):也就是藝術家在 創作過程中 始終伴隨著 形象、情感以及聯想和想象 ,通過事物的 個別特征 去把握 壹般規律 從而創作出 藝術美 的思維方式。
靈感(16)是獨特的 思維活動 ,在創造活動中,人的大腦皮層高度興奮時壹種特殊的 心理狀態和思維形式 。2靈感”是壹種獨特的思維活動,它長期潛伏在藝術家的 潛意識 之中,“靈感”成為 創造高潮 到來的信號, 這是壹種直覺式 的 頓悟 。3在壹定 形象思維或抽象思維 的基礎上,突如其來產生的 新概念 或 新意向的、頓悟式 的、 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形式 。4特點是 突發性、爆發性、飛躍性、亢奮性。
意境(17)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 情景交融 、 虛實相生 、活躍著生命律動的 韻味 無窮的 詩意 空間。三國兩晉 南北朝 時代文學創作中有“ 意象 ”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 王昌齡 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 劉禹錫 和文藝理論家 司空圖 又進壹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意境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使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創作在 審美意識上 具備了 二重結構 ﹕壹是 客觀事物的藝術再現 ﹐壹是 主觀精神的表現 ﹐而二者的有機聯系則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
藝術手法(22)
藝術 作品形式 的 要素 之壹,又稱 表現手法 ,指藝術家在 藝術創造過程中 為塑造 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 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 表現手段, 較為常見的藝術手法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誇張、象征、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等,隨著藝術創作的發展,藝術手法也在不斷的豐富更新,藝術手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於特定的藝術內容的表達,並與 欣賞者 的審美能力相適應,在藝術創作中,各種藝術手法壹般是 交互運用 的,而且受體裁的制約,即不同體裁對藝術手法有所側重。
想象(23)
1人在腦中憑借 記憶 和 經驗 所提供的 材料 進行 加工 ,從而產生 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 。2是人將過去經驗的聯系進行新的結合,是壹種特殊的 思維形式, 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 反應形式 。3是藝術家進行 藝術創作 的 重要來源和能力 。
繪畫語言(23)
所謂繪畫 語言 ,是作者以 記錄狀態 、 反映認識、傳達信息或表現思想為目 的,運用 筆、刀、墨、紙、顏料等材料工具為物質載體 ,以 色彩、線條、明暗、肌理 等視覺信號為媒介,通過造型 藝術手段 ,創作描繪 藝術形象 造成 視覺體驗 的 表達方式 。
藝術傳達(26) :借助 藝術語言 和 藝術技巧 把 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藝術形象 的階段。藝術創作的步驟在實 際進行中往往相互聯系,相互穿插,很難分開 。例如小說,是作品借助於材料 把構思表現出來 , 完成著作的階段 。 藝術作品 和 藝術形象 是 藝術傳達 的 最終結果 ,是藝術創作這種 精神勞動力 的 物質體現 。
藝術創作方法(27) :是藝術家在 藝術創作過程中, 藝術的 觀察生活 和藝術的 表現生活 時所遵循的 基本原則與方法 。包括兩個方面:藝術的觀察生活和藝術的表現生活,前者是基礎,後者是結果。
藝術接受的中介(28) 是藝術家與藝術消費公眾、藝術作品與接受者之間的聯系環節,就是“在作品與接受者之間建立聯系的人”,包括藝術評論家、藝術理論家和美學家、藝術史家等中介者以及藝術市場、藝術博物館和展覽館、影劇院和音樂會等中介體制。
藝術作品的內容(29)
指的是經過藝術家 選擇 、 提煉 、 加工 和 改造過 的 人類生活 的外部客觀世界和內部主觀世界,其中最為主要的 構成因素 是 題材 和 主題 。
藝術作品的形式(30)
就是藝術作品的內容的 存在方式 ,即藝術作品 內容的內部組織結構 和 外部表現形式 ,藝術作品形式的 構成因素 ,主要包括藝術作品的 結構和語言 。
藝術風格(32)
指 藝術家 或 藝術團體 在 藝術實踐中 形成的 相對穩定 的 藝術風貌 、 特色 、 作風 、 格調 和 氣派 。它是藝術家 鮮明獨特 的 創作個性 的體現,統壹於藝術作品的 內容 與 形式 、 思想與藝術 之中。藝術風格是藝術家走向 成熟 的 重要標誌 , 藝術風格可分為藝術家風格和藝術作品風格兩種 。
藝術作品風格是 作品內容 與 形式的和諧統壹 中所展現出的 總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 ,集中體現在 主題的提煉 、 題材的選擇 、 形象的塑造 、 體裁的駕馭 、 藝術語言 和 藝術手法 的運用等方面。
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是由於藝術家 世界觀 、 性格氣質 、 文化教養 、 藝術才能 、 審美情趣 的不同,因而有著各不相同的 藝術特色 和 創作個性 ,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
藝術批評(31)
指 藝術批評家 在 藝術欣賞 的基礎上,運用壹定的 理論觀點 和 批評標準 ,對 藝術現象 所作的 科學分析 和 評價 。藝術批評的對象包括壹切藝術現象,諸如 藝術作品 、 藝術運動 、 藝術思潮 、 藝術流派 、 藝術風格 、 藝術家的創作以及藝術批評本身等 。藝術批評既可以指壹種活動,也可以指這種活動的結果。其中心是藝術作品,是 藝術活動 的 重要組成部分。
美育(33): 我國美學家、學者王國維最早提出美育壹詞。即 通過培養 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從而使我們具有 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狹義的美育,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榮格
集體無意識,全世界都是月亮女神,太陽神都是男的。
藝術家:是 藝術創造的主體 ,是人類 審美活動 的 體驗者和實踐者 ,是 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 。1進步的世界觀2豐富的生活體驗3廣博的知識、深厚的 學識修養 ?4 卓越的創造力 、 精湛的技能技巧 和 刻苦的磨練精神。 既包括在藝術領域,影視領域裏以藝術創作作為自己專門職業的人,也包括在 自己職業之 外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是壹個源於自然,發於心靈的藝術作品創作者。
藝術作品的題材(39)
廣義是指藝術品中表現 生活 、 情感的範圍或性質 ,也稱 取材範圍 ;狹義是指構成的 作品內容的基本材料 ,即作品中表現的 具體生活形態和情感形態 。
藝術作品的主題(40)
創始於德國 ,本為音樂術語,後被引進我國。相似的概念有“義”、“意”、“ 主旨 ”等。作品的主題是透過 題材所暗示出來 的 思想內涵 ,是作者 主觀情感 與題材本身的 客觀意義 的契合,往往被稱為 作品的靈魂 。
藝術家的 精神個性(42)
是指為某個藝術家所有的 氣質、個性、生活經驗、創作才能、思想觀點、審美理想、藝術趣味 等精神因素特點的總和。藝術家的精神個性在藝術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統壹中所顯現的 獨特性 。換句話說,受 藝術家的精神個性所制約的作品內容與形式方面的總特色就是風格。
遊戲說(43):認為藝術是自由的遊戲。認為 藝術活動 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遊戲本能.代表人物德國美學家席勒。
藝術真實(44): 是指在生活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家的想象,以藝術所特有的假定性創作出即不同與生活原貌又符合生活情理和人物感情邏輯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情境。
建築(45):是壹種 實用 與 審美 相結合,以 形體 、 線條 、 色彩 、 質感 、 裝飾 、 空間組合等為藝術語言 ,建構成實體形象的 造型與空間藝術 。其特征有:A 空間與實體 的統壹。B 藝術與技術 的結合。C風格性與象征性的統壹。歷史上的建築風格有現代主義建築,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古典主義建築等等。
藝術文化學(46): 關於 藝術文化 的理論,它是屬於藝術學的 分支學科 ,藝術文化學致力於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的 本質和規律 ,從文化的角度研究藝術的 起源 、 發展 、 種類 、 形態、現狀、經驗數據等 的壹門學科。
藝術思潮(47): 在壹定 歷史時期 和壹定 地域範圍 內,在 社會思潮 、 哲學思潮 和 學術思潮 的影響下,隨 社會發展 及 藝術自身發展 ,在 藝術領域裏形成 具有 廣泛影響 的 藝術創作傾向和藝術思想潮流。
藝術流派: 在 藝術發展的壹定歷史時期內 出現的由 若幹藝術家 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藝術集 團或派別 ,這些藝術家在 思想傾向 、 藝術傾向 、 審美理想 、 創作方法 、 藝術風格 上相似或類似。
藝術哲學(48)是對藝術的哲學思考,是美學的分支。藝術哲學是藝術觀的理論形式,是關於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發生、發展規律的學科。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學應稱為藝術哲學。從屬於文藝理論的範疇。
藝術品位(49) 是指 藝術作品 中包含的有利於提高人們精神素質的文化含量和美學含量的高低。
藝術世界(50)是指 藝術接受和傳播 的 社會環境 ,是 藝術品 賴以存在的 龐大社會制度。
藝術心理定勢(51) ,是指 藝術工作者 在掌握了壹定的 文化科學基礎知識 , 藝術基礎理論 與 藝術創作的基本技能 的基礎上,在長期進行 藝術修養 過程中,在頭腦中逐漸形成的 穩定而又習慣成自然的 藝術心理 態勢 ,其基本特點就在於它是由 習慣意識和習慣無意識 兩種基本心理有機地 組構而成 ,是以往 習慣了的知識 、 經驗 、 思想 、 觀點和信仰 的總和,是壹個由 非常熟練的意識 的 藝術心理諸元素 組構而成的 特殊心理系統 。
格調是從壹個作品價值的兩極把握不同屬性的範疇,而品位則是從 作品 再細分出 差異 、 層次 和登記的範疇,如 中國繪畫作品中 的 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 主要看該作品 中包含的有利於 提高人們精神素質的文化含量和美學含量的高低。
論述弗洛伊德的藝術觀(27)
奧地利人, 心理學家 、 精神病醫師 、 潛意識理論發展的 裏程碑式人物, 精神分析學派 創始人。
其全部理論以 性本能沖動 為軸心,主張 藝術是人的本能欲望即“無意識”的表現。 提倡五大學說: 無意識、嬰兒性欲、戀母情結、抑制、移置。 其學說是以 無意識理論 為基礎,並且衍生出了 精神層次理論、人格結構學說等 。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在不同的精神層次發生和進行,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人格 由 本我 、 自我 、 超我 三部分構成。
弗洛伊德的藝術觀也是以 無意識理論 為基礎。弗洛伊德認為, 原欲 (指人類所有的本能力量或能量) 是藝術創造的動力 , 藝術的本質 在於 藝術家被壓抑的性本能欲望的“升華 ”,藝術是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升華的結果,是 無意識的象征性滿足 。戀母情結是弗洛伊德從其 原欲理論和人格學說中衍生出來的壹個重要概念 ,認為, 戀母(戀父)情結與侵略 是 藝術創造要表現的永恒主題 。弗洛伊德把 作家與夢幻者 相提並論,認為 夢的運作與藝術創造的活動方式是類似的 。弗洛伊德 對藝術、藝術創作和文學批評 提出了壹些頗有 啟發意義 的見解,對現當代 藝術理論 和 藝術批評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主要著作:《精神分析引論》、《夢的解析》 等。
格調 是藝術作品中壹個 重要的屬性 。它既與作品的 風格和意境 、 形式和內容 有密切的關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內涵。 格調 是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 品格和思想情操 ,是藝術家 藝術造詣、文化修養、審美理想和思想品格 的總匯體現。
52、老子
1道家創始人老子,名李耳,字聃。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家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無為,無為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勉強妄為。老子思想認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狀態,“無為”則是保持這壹狀態的基本方法。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在治理。反對人為造作的仁義。
道家老子提倡“知白守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提倡“無為,清靜,淡雅,唯心”。
53、孔子
1? 作為先秦顯學的 儒家學派 形成於 春秋末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其創立者。在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的春秋亂局中,孔子創立了以“ 仁學 ”為核心的儒學思想體系,根本出發點是“ 仁者愛人 ”,主張 仁政、德政 ,重視人生價值,強調人格獨立,追求 天人合壹 、 中庸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社會理想 。2修《詩》、《書》,定《禮》、《樂》,其儒家思想對 中國 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54、莊子
名周,字子休,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2莊子的道是以 無為求無為 ,追求的是 精神自由,自然之美 ”。代表作品《莊子》。?莊子:“純白素樸,不染纖塵。”“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55、柏拉圖
1古希臘哲學家,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壹,他和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西方客觀唯心主義 創始人。柏拉圖的理念論,集中表現在其代表作《理想國》中。提出“模仿說”“靈感說”。
56、亞裏斯多德
1亞裏士多德,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3他 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 。他的寫作涉及 倫理學 、 形而上學 、 心理學 、 經濟學 、 神學 、 政治學 、 修辭學 、 自然科學 、 教育學 、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
57、康德
1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天文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鼻祖,也是啟蒙運動最後壹位主要哲學家。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唯心主義提出不可知論者、物自體。代表著作是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提出了著名的“審美四契機”論。
58、黑格爾
1 德國 哲學家、思想家。2他對哲學作了系統、豐富、完整的闡述。3是康德體系的延伸, 德國古典哲學 集大成者,辯證法是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主要源流。《精神現象學》《邏輯學》
59、丹納
法國著名的 文藝理論家和史學家,歷史文化學派的奠基者和領袖人物 ,被稱為“批評家心目中的拿破侖”。他的藝術哲學對19世紀的文藝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0、海德格爾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之壹 。2思想的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林中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