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陳子昂與張若虛比作耀眼的明星,其實並非本意,只是為了好起標題。在我心中,陳子昂是蒼茫大地,張若虛是海上明月。
從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289年的國壽,21位皇帝,其中更是出現了中國第壹位真正走上朝堂統治這片華夏大地的女皇帝!唐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壹個峰頂。文化繁榮、經濟繁榮、國家壹統!平四夷、收藩國、揚文化,擔得起萬朝來賀!唐人,就是中國人;唐裝,就是中華服飾;唐詩,就是中華詩歌!
後人將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初唐詩歌、盛唐詩歌、中唐詩歌、晚唐詩歌 。在接下來的幾講中,我會對每壹個階段進行有概括的講解,每壹個階段都選取具有代表性詩人,讓我們壹起走進這個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唐朝,走進唐詩的世界。
初唐是指李淵建國至唐玄宗開元年號初,也就是公元618年至公元712年,這九十余年中,唐朝掌權的有7位皇帝,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這壹時期的唐朝壹直在上升,國力日漸強盛,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後,唐朝的疆域已經達到唐朝的頂峰。
提起初唐詩歌,很多同學會想起初唐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後面講到邊塞詩我會對他們稍稍提提,我所選的初唐代表詩人是陳子昂與張若虛,今天主要講他兩個。
張若虛——約647年~約730年,陳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百科上是661至702),我們看他二人的活動年限,張若虛像個大括號壹樣把陳子昂給包住了,生命時間是陳子昂的兩倍長。既然張若虛已經這麽幸運了,我們就讓這份幸運繼續下去,今天先講張若虛。
張若虛張若虛的詩僅存兩首 ,但壹首《春江花月夜》就足以奠定他在唐詩中的大家地位。我們先來感受壹下這首歌行(xing):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an);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 PGC_COLUMN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讀完之後,大家有什麽感覺?用壹個字形容是 "美" ,兩個字形容是" 空靈 ",四個字形容是" 詩情畫意 ",這就是"意境"的魅力。大家往唐朝以前回憶,有哪壹個詩人讓妳感覺能夠營造出這種意境? 陶淵明的詩美,美在安然閑適,意在言外,引人深思。張若虛完全是在讀者腦海裏繪畫啊!而且有溫度、有感情,思緒翩飛,毫不突兀!
或許有同學會覺得謝靈運不錯,但是謝靈運擅長的是摹寫,是找特征,再用準確的言辭刻畫出來。依然是那個比喻,謝靈運像個鏡頭,在表現景物方面比陶淵明高清壹些。張若虛則是搭建壹個世界,然後領著讀者走進去,去看,去感受,美是由這個世界往讀者的心中散發的。張若虛之後,我們就在唐朝找,找意境特點最鮮明的兩個詩人,我推薦王維和李商隱。王維的靜逸明秀之美與李商隱的朦朧淒艷之美,將唐詩意境推向極致。後人之詩,在我看來,再無超越之人。
意境是由意象組成的,我們來看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我們再來看月光打在意象上產生的聯想意象:皆似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不覺飛、看不見、無纖塵……空靈、明凈、純美的畫面已然繪出。
在情感的表達上,張若虛選用了遊子思婦,又感傷於時光易逝,愛情與無情的時間最易讓人感同身受。意境先是優美,繼而染上淡淡憂傷,籠罩心頭,令人回味。
這種把感情賦予物,讓物產生超越本身的深意與美,就叫作"興象"。如果在"興象"時能夠使感情與物結合完美,融合的毫無痕跡,令人感覺自然而然,則可以成為"玲瓏"。"興象玲瓏"的效果用壹句話概括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袁行霈認為,張若虛與同類型詩人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作上取得的進展為盛唐詩的到來做了藝術上的準備。其後,"興象玲瓏、不可湊泊"的盛唐詩也是受其影響。
陳子昂陳子昂出生在壹個地主家庭,性格慷慨,有俠義之心。青年時期折節讀書,21歲落第。24歲中進士。性情耿正直言,受武則天賞識,後來又得罪武則天被貶。服喪期間蒙冤入獄而死,享年42歲。可謂成也武則天,"敗"也武則天,這就是君臣。
還記得我們之前講的永明體嗎?從那之後,詩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尋求詩律新變,陳子昂偏偏與他們不同。陳子昂的詩歌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這個"古"自然就是古體詩,大家可以回想壹下,古體詩與近體詩(新體)的區別。我們用他的《登幽州臺歌》來幫助回憶: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那麽他的復古傾向的目的是什麽呢? 是恢復古詩比興言誌的風雅傳統 。
"比興言至"就是要用"比興"的方式言至。什麽是比興呢?這就需要讓我們回想《詩經》了,"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三種手法。古體詩多用"比興","比"就是"以彼物言此物也",也就是比喻,"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我們寫文章前的引言。
但是,陳子昂的目的當然不是要恢復"比興",重點在於"風雅"。
如果陳子昂活著,他可能比魯迅還要敢言,畢竟武則天是主宰天下人性命的君主,可沒有報社媒體敢替他說武則天罰錯了人。武則天統治時期重用酷吏,酷吏不用說就是能打就打並且擅於屈打成招的那些官員,朝臣的嘴稍有不慎就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陳子昂看不慣這種風氣,他就寫詩諷諫。他的38首《感遇詩》大都是這類詩,可以說是看不慣什麽就諷喻什麽。
如他的《感遇詩》其十九
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黃屋非堯意,瑤臺安可論?
吾聞西方化,清凈道彌敦。
奈何窮金玉,雕刻以為尊?
雲構山林盡,瑤圖珠翠煩。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誇愚適增累,矜智道逾昏。
這首詩就指斥武則天大力興建佛寺,不惜勞民傷財的荒唐行徑。
他寫這樣的詩,武則天得多喜歡他才會重用他?很明顯武則天更愛她自己,所以陳子昂只能被貶。被貶後的陳子昂依然想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所以他後面又從軍邊塞。這個原因我們講到"邊塞詩"時就會明白。
前面那首《登幽州臺歌》就寫於他38歲那年,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詩裏充盈著壹股悲涼孤傲之氣。天蒼地茫,人生有限,抱負落空,只留余恨。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是他改改自己的脾氣,也許命運就不會如此悲慘,可他要是改了,"唐詩"這顆明珠可就不會如今日這般明亮。陳子昂少有豪俠之氣,這股氣壹直伴隨終生,以至於流入他的詩歌之中。
前面我們看出,陳子昂的"風雅興寄"似乎就是美刺比興,加上他的詩歌有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這壹切已經能夠說明陳子昂心中追尋著壹種什麽樣的"精神風貌",反映到詩中就成了"風骨"。
還記得我們前面講的"建安詩歌"嗎?它就有壹種風骨,悲涼慷概!名曰"建安風骨"。我們在講"建安詩歌"時說過他們"政治理想高揚",希望能夠建功立業,揚名立萬,這是壹種積極進取精神,風格慷慨壯美,又稱"漢魏風骨",
陳子昂將漢魏風骨與他的風雅興寄相結合,反對沒有風骨、沒有興寄的東西。這樣,復歸風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興,而是要追蹤多悲涼慷慨之氣的建安風骨,寄托濟世的功業理想和人生意氣,與片面追求藻飾的齊梁詩風徹底劃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壹種"骨氣端詳,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要求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和詞采的美結合起來,創造健康而瑰麗的文學。
對於陳子昂,我們要記住他的詩歌具有復古傾向,風雅興寄(比興言至),他的詩美理想,他所認為的"唐詩風骨"——壯偉之情與豪俠之氣,因為這些都是影響了有唐壹代,是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我們再用他的 壹首詩感受壹下,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詩歌(2)風骨(3)陳子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