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大詩人。他在擔任周至縣尉時,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壹起到馬嵬驛遊覽。白居易有感而發,創作了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雖然詩的開篇寫到:“漢皇重色思傾國,”但在後面詩句中反復提到楊家有女、華清池、漁陽鼙鼓、馬嵬坡等敏感詞語,分明是在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進行高級黑。
作為現代人,我們讀這首詩覺得沒什麽,但要結合當時的創作背景和作者身份,這就細思極恐了。這就好比壹名首都遠郊區縣的公安局長,公開的在諷刺當朝前任領導人的壹段禍國殃民的性醜聞。而且詩中還有大量的對兩人隱晦的性愛描寫,以領導人為題材寫小黃文還公開發表,老司機壹言不合就飆車。要知道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間,離玄宗去世僅僅44年。
但後來,白居易沒因妄議領導人而斷送仕途,《長恨歌》也沒被和諧,人們也沒有因為傳頌這首詩而被查水表。反而,這首詩在當時的流傳度越來越廣,火到什麽程度呢?有詩為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說熊孩子都能唱這首諷刺歌曲,外國人都在傳頌這位公知的作品。在“家天下”的國度裏,最流行的歌曲居然不是《除了他我們誰也不認》、《沒有妳我們不能活》,而是這樣壹首諷刺朝廷的文藝作品,太不可思議了。這要是放到大清國,不知道都進行多少次文字獄了。
寫下這句詩句的作者是誰呢?答: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李隆基的後代——唐宣宗李忱。 他在白居易去世後,寫了這首詩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壹度思卿壹愴然。”
這等於壹國現任皇帝公開批準,民間諷刺上屆皇帝,揭露自己祖先的桃色新聞屬於政治正確!這究竟是開放到了什麽程度。在這種風氣的帶領下,晚唐時期用唐玄宗和楊貴妃為題材的諷刺詩歌比比皆是,比如李商隱的《馬嵬》、杜牧的《過華清宮》,在當時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厲害了呀,我的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