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玉山地處大磐山北麓,海拔高度在600~800米之間,為火山形成的山頂臺地,其四周溝壑縱橫,而山頂則是壹派丘陵地形。由深厚的火山灰形成基質的土壤,加上千百年來由於良好植被而形成的腐殖土,其土壤略帶酸性,並由於地勢之故,終年雲霧較多,是種植茶葉的理想場所。由於盛產茶葉,自古以來茶葉交易便十分活躍,玉山茶場便是在這種氛圍中產生的。玉山茶場地處玉山的玉峰山下,距磐安縣城40公裏,距天臺、新昌各50公裏左右,地處於歷史上由婺州通往天臺、新昌、寧波的古驛道旁。據《磐安縣誌》的大事記中所載:“明代正統八年(1443),玉山茶葉和白術外銷獲利。有‘上半年靠茶葉,下半年靠白術’之說。”(1)因此玉山古茶場在玉山茶葉的發展與外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壹 古茶場的起源
玉山古茶場的設立從何時起始是壹個很重要的問題。據傳說,玉山古茶場起始於晉代。在玉山的民間流傳著這麽壹個故事,說有壹姓許名遜者,為壹道士,遊歷至玉山,見玉山土民喜種茶,且茶葉質量上佳,清香醇悠,但是土民的生活卻十分清苦。許遜心中壹動,便從當地土民中要了些茶葉,使道童與徒弟帶著茶葉,到各地道觀施茶。各地道長、名士喝了玉山的茶之後頓覺神清氣爽。於是玉山茶葉得到了各地名士的好評,四方茶商聞名紛紛來到玉山,使得此地茶葉名聲鵲起,土民也因種茶獲得收益。到了唐代,這壹帶的茶葉便被稱為“婺州東白”而名聲遠播,成了貢茶。玉山的玉峰山下便自然地形成了茶葉交易場所,也即古茶場。而許遜也被民間尊為“真君大帝”,作為當地之“茶神”。
但根據當地的文獻資料記載就大相徑庭了。在《東陽玉山周氏宗譜》就這樣記載著:“先君子嘗訪之玉山,著屐同登茶場山,躡崖崚步,巖磴直躋其巔。茶場山者,故宋所榷茶地也,設官監之,以迎禦命,曰‘茶綱’。”(2)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茶場之設似應早於宋代。在宋代,這茶場已經專門“設官監之”,也就是說在這裏已經有了專門的官方管理機構。這個管理機構的使命是“以迎禦命”,也即“茶綱”,也就是負責挑選好的茶葉以供皇室宮廷之用。這種記載在以前的有關茶的資料中是很少見的。可見在宋代,這玉山茶場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不同於壹般的古代茶場。在宋代為皇室宮廷采辦花草湖石的稱為“花石綱”,在杭州設置制瓷的窯,稱為官窯,在這個意義上說,玉山茶場應是“官茶場”。而這種“官茶場”的設置是非常少見的。《東陽玉山周氏宗譜》中《茶峰曉翠》中是這樣寫的:“宋之南有榷茶地,其山如繡茶如簪。壹槍壹旗鬧初旭,誰與采者頭 。不妝不飾曳布襖,火前擷得浮青嵐。供租奉稅歲不足,那及蘿晤櫻桃籃。夜分作飯向山去,巖蹊石磴追 。排雲躡霧瘁肌骨,心苦詎謂茶其甘。手拈雀舌酷侵曉,敢私余綠斟江潭。邇來不榷茶更好,淪倩玉手社先酣。朝褰竹簾玩清霽,黛眉鏡瑩珍珠函。染人羅袂雙襪,薄翠艷絕江之南。”(3)在這裏,“宋之南”似乎應理解為南宋。在古漢語的語法中,這“之”可以作動詞用,因此“宋之南”可以理解為宋室南遷。因此這《茶峰曉翠》之第壹句“宋之南有榷茶地”,便是指玉山茶場是在宋室南遷之後被定為“官茶場”的。此詩後面這些文字是描寫茶葉之好,茶農之艱辛。這首詩歌的作者姓陳名發,字景武。雖不見其經傳,但從詩中所反映的許多方面來看,如“供租奉稅歲不足”,“心苦詎謂茶其甘。手拈雀舌酷侵曉”以及“邇來不榷茶更好”等句上看,其人應為南宋時本地的文人。他在詩中壹方面稱贊茶葉質量之好,另壹方面訴說茶農之艱辛,同時以“邇來不榷茶更好”之句說明“官茶場”的設立使得茶農“供租奉稅歲不足”。
玉山的茶葉在歷史上其產量是很大的,宋時設“官茶場”自不必細述,在明代時設“巡檢司”對其茶場實施管理,清代時,茶場由東陽縣衙派人進行管理。但到清代晚期,茶場的交易品種已經不僅僅是茶葉、白術等藥材,糧食也歸入市場進行交易。現存茶場中的“鹹豐二年”“東陽縣正堂”立的《奉諭禁白術洋價稱頭碑》、《奉諭禁茶葉洋價稱頭碑》、《奉諭禁糧食洋價稱頭碑》便是最好的見證。但是在清末由於國力衰弱,茶農生活日下,茶葉產量也大不如前。但即使這樣,仍然在“民國二十壹年(1932)產茶萬擔,銷杭、嵊、紹每擔銀十四元”。玉山茶場周圍的茶葉產量由此便可見其壹斑。
二 古茶場的布局與內容
古茶場由茶場廟、管理用房和交易場所三個部分組成(圖壹)。從這古茶場的正立面圖和平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左到右,“茶場廟”“管理用房”和“茶場”壹字排開。
茶場廟現存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由門樓(圖二)、天井、大殿三部分組成。大殿為壹三開間的建築,其結構是明間為九檁前後欄四柱的擡果式,次間山墻為九檁五柱的穿鬥式結構。面闊12.15米,進深13.45米。大殿中供奉著茶神,這茶神與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茶神大都是陸羽,而這裏的茶神則為許遜,其原因前面已講述。同時,許遜不但是茶神,而且是玉山八個都鄉的總土地爺。玉山現屬磐安,以前屬東陽。現今的磐安由原東陽的瑞山鄉、盤山鄉、玉山鄉和縉雲、仙居、永康、天臺的壹部分組成。原玉山鄉為東陽的二十四都(現尚屬東陽管轄)、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古茶場所在地屬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壹都,據當地老百姓說,因為許遜派道童為當地四處推銷茶葉,使當地百姓獲益匪淺,所以當地百姓不但將其尊為“茶神”,還稱其為“真君大帝”,視為當地的保護神,為總土地爺。並立廟祭祀,希望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茶好糧豐。
中間為管理用房。依次為前後二進,第壹進為門廳,中間為壹小天井,天井後為壹三開間的辦公用房,兩邊則是廚房和臥室(在廚房的樓上)。整個通面闊14.5米,通進深15.6米。這管理用房就是歷代管理茶場的官吏住宿和辦公處理公務的地方。清代鹹豐二年的那三塊《奉諭禁茶葉洋價稱頭碑》、《奉諭禁白術洋價稱頭碑》、《奉諭禁糧食洋價稱頭碑》(圖三、四)便是立於此處。這碑刻上面的字跡,雖然因為在文革期間被當地老百姓拿去當成池塘邊埠頭上的洗衣板而被磨損,顯得模糊不清,但是仔細辨別,還能看出其中的壹些關鍵的文字。在當時直接由當地政府派員對茶葉市場進行管理,而且從宋代開始,壹直到清代晚期,持續時間700余年,這樣的例子是比較少見的。
最左邊是茶場(圖五)。茶場由前後三進和二側廂房組成,通面闊20米,進深37.56米,依次由大門、小天井、第二進、大天井、第三進組成。大天井裏原有戲臺壹座(因後來被酒廠占用時被拆除)。整座建築為清末民初重建,為壹上下二層的樓式建築。樓下為交易場所,可分為二部分,壹部為固定攤位,即是小店面的商鋪形式,這主要在廂房。據當地老人回憶,每間廂房即為壹茶葉鋪。民國初年,其茶葉鋪在出茶時節收購茶葉,平時則做糧食藥材的生意。壹小間房子即為壹店鋪,裏面十分簡陋,只不過是壹張桌子加幾條凳子及秤、鬥、方籮諸物而已。另壹部分為散攤。據老人回憶,民國初時,這裏每逢五逢十(農歷)為市日。後來茶葉和藥材衰落了,這市日也便沒了。在民國初年,每逢市日(即交易的日子),四鄉八村,十裏八裏的人們便到這裏趕市。大天井中的戲臺在平時也為散攤利用,到廟會之日則作為四鄉八村所請班子的社戲演出場所。樓上的結構為四面通連的走馬樓,即樓前面用廊連通,使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通過兩邊廂房前的走廊相連。其整個樓的功用可分為三個部分。壹是前面的廊為整個建築樓的通道,便於樓上各個部分的聯絡。二是“榷茶”之所。據當地老人回憶,每年春秋茶葉上市之際,整個茶場匯集各地茶商,由官府派當地管理茶場的官員主持“榷茶”。當地茶農將各色不同等級的茶葉送至樓上(圖六),由茶博士當場沖泡,根據茶葉的色、形、味、香等確定茶葉的等級以及價格,然後進行交易。這“榷茶”的場地便是第二進樓上,其上空曠。只是在“榷茶”時放壹些八仙桌與椅凳之物。三是樓上的其余場地,諸如兩側廂房與對面(即第三進樓上)均構成小間,以供各地茶商住宿及堆放茶葉之用。
三 古茶場的春、秋社與龍虎大旗
據當地老人回憶古茶場的重要集會,主要為春社與秋社。
古茶場地處古驛道旁,古驛道是當時東陽通往天臺、新昌之要道,同時這裏又是玉山的中心。古茶場的東邊是三單、嶺口,北是尖山、胡宅,西是下蒼、尚湖,南是浮牌等大村莊。在民國初時,逢五逢十的市日除各地茶葉外,各種山貨都聚集到這裏,甚是熱鬧,但是最熱鬧的還是春社與秋社。
春社的日期為立春後的第8個戊日,秋社則為立秋後的第8個戊日。清晚期以降,春社又改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秋社改為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自從宋時尊許遜為“真君大帝”之後,當地的老百姓就將春秋二社和祭祀“真君大帝”以及鄉村中的壹些鄉風民俗活動都結合起來進行,形成了壹個以茶為中心的鄉村民俗文化活動中心。
春社日,當地的茶農,特別是那些采茶的姑娘大嫂都刻意盛裝打扮,來到茶場,祭拜“真君大帝”,然後聚在茶場裏觀看社戲。同時,社日的茶場還是當地各種山貨物資交流的場所,因此熱鬧非凡。清末,又將春社的社日和元宵節合在了壹起,那就更加熱鬧了,除了祭祀茶神“真君大帝”、看社戲、買賣山貨及日用品之外,又加上了元宵的花燈和龍燈。關於這個古茶場的春社之熱鬧,有周顯岱(當地的文人)的《玉山竹枝詞》為證,其詩雲:“茶場山下春晝晴,茶場廟外春草生。遊人雜還香成市,不住蓬蓬社鼓聲。”(5)清代東陽縣令湯慶祖在《茶場春社》中是這樣描寫的:“隆隆皮鼓聲,逢打白雲塢。衣冠熱鬧場,雞豕走田父。借問此何時,數點梨花雨。”(6)其間玉山八都鄉都到茶場去趕熱鬧,真可謂“年少女郎連袂生,看燈都集煮茶亭”(7)。
春社自是熱鬧,秋社更是有秋社的特色。秋社的時間為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因民間傳聞,十月十六日是“真君大帝”許遜的生日,這壹來便使得秋社不同於春社。
物資交流大會是秋社的壹大特色,春社時雖然也伴有物資交流,但由於其日巧值元宵,主要還是以祭茶神、迎龍燈為主。到古茶場的人也是以玉山八都為主,外地人不多。買賣的東西也僅為春茶春耕服務,品種不多。然而秋社則不同,俗話說春種秋收,到了秋社之時,到古茶場進行買賣的品種大大增加。當地茶農或農民在秋收之後,便有許多東西要賣掉,又要為下半年的過年過節或者辦事(諸如造房、婚慶等)置辦東西,所以各種山貨、農具、家具都從四村八鄉以及鄰近的新昌、天臺、嵊縣等各地雲集到古茶場,使得秋社的人氣大大超過春社。
謝茶神是秋社的壹項重要活動。通過春茶、秋茶的采摘,當地的茶農口袋裏便都有了幾個銅錢。生活雖然不容易,但中國的老百姓是很會感恩戴德的。據傳“真君大帝”許遜的生日也恰好是十月十六,正好與社日相合,於是在這日裏便有了豎大旗的活動,這大旗便是龍虎大旗。龍虎大旗本是道教中的壹種儀式,據說始於東晉。《抱樸子》雲:“(李聃)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這大概是龍虎大旗之理論依據。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間,倭寇屢屢侵擾沿海,玉山雖有夾寨(明嘉靖抗倭寇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衛,但倭寇還是經常深入玉山侵擾。玉山人民為了抗擊倭寇,便利用茶場的秋社,以祭許真君,豎龍虎大旗號召抗倭。從此相沿成習,豎大旗便成了秋社最具特色的壹道風景。這裏的龍虎大旗不同於任何地方的龍虎大旗。“農歷十月十六日,從各村來的大旗均豎於廟前田畈中,主桿壹根,撐竿60根,放松索8條。竹竿分上下兩段,下段為壹根大杉木做成,長2丈7尺;上段是壹根特大毛竹做成,套在下段之梢,銜接處用9個鐵環緊扣。60根竿頭高於套接之處,似傘架。主竿頂旗頭,旗頭下系麻繩8根,為旗索,備豎旗時用。旗面套在主竿上段,用綢300丈做成,上繪龍鳳花鳥,邊飾翠布。旗竿下端有井字形腳架,供迎豎時扛擡。參加迎豎者稱旗腳,每面需120個壯漢。豎大旗時,密鑼緊鼓,喊聲震天。豎起後,由眾人扛擡,徐徐繞場壹周,爾後固定於場上。”(8)豎大旗也成為古代當地文人歌詠的題材,有周顯岱的《竹枝詞》為證:“十月中旬報賽忙,茶場人得看場旺。載羅百幅為旗幟,高揭旗竿十丈強。”(9)可見當時豎大旗是何等的壯觀。現在尚存壹面較小的清代古旗,其長16.1米,寬17.6米,面積約283平方米。據當地老人回憶,他們小時候看到最大的旗,攤開來有壹畝多地大。正因為如此,秋社的規模和熱鬧情景便大大地超過了春社。
榷茶自然也是春社與秋社的活動中的壹個重要項目。在春社與秋社的榷茶活動中,其參加者大都是地方鄉紳與文人。據老人回憶,“聽祖輩傳,在前清的時期,春社與秋社的社日,在社戲開始前先由鄉中的好佬在茶場中品茶,評出當年的好茶”。在評出好茶之後,便將好茶泡出,放在煮茶亭中,讓鄉親們壹面觀燈猜謎,猜中者便獎上品好茶壹杯,猜錯者,便罰劣等茶壹杯。被評上上品好茶的農戶,便披紅掛彩。到後來由於茶葉市場的衰落,這榷茶的活動便逐漸衰落,到民國初時還偶爾搞壹下,到抗戰時便完全銷聲匿跡了。
古茶場自宋開設以來,伴隨著歲月的千年滄桑,國興則茶興,國衰則茶衰。古茶場破了修、修了破,但是還是保存了下來,為我們的古文化增添了許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