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薛濤是哪個朝代呢?下面就壹起來看看吧。
薛濤是哪個朝代
薛濤是唐代女詩人,成都樂妓 ?。
16歲入樂籍,與韋臯、元稹有過戀情,戀愛期間,薛濤自己制作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後人仿制,稱“薛濤箋”。脫樂籍後,終身未嫁。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後人將薛濤與魚玄機、李冶、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流傳至今詩作有90余首,收於《錦江集》。
人物生平
堪比卓文君的才女
薛濤,長安人,父親薛鄖在京城長安當官,學識淵博,把這個唯壹的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從小就教她讀書、寫詩。
薛濤八歲那年
,薛鄖在庭院裏的梧桐樹下歇涼,他忽有所悟,吟誦道:“庭除壹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頭都沒擡,隨口續上了父親薛勛的詩:“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那壹年,薛濤不過八九歲。她天分很高,讓父親又喜又憂。
薛鄖為人正直,敢於說話,結果得罪了當朝權貴而被貶謫到四川,壹家人跋山涉水,從繁華的京城長安搬到了遙遠的成都。沒過幾年,他又因為出使南詔沾染了瘴癘而命喪黃泉。那時薛濤年僅14歲。母女倆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濤不得已,憑借“容姿既麗”和“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在16歲加入樂籍,成了壹名營妓。
那時的官員們往往都是科舉出身,文化素質不低,要讓他們看得上眼,不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藝、辭令和見識,而這正是薛濤的長項。身在娛樂場中,使得她與當時許多著名詩人都有來往,在這份名單中不乏像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詩壇領袖。薛濤作詩500多首,然而這些詩歌大多散失,流傳至今僅存90余首,十分令人惋惜。
大帥府裏的女校書
貞元元年(785年),中書令韋臯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在壹次酒宴中,韋臯讓薛濤即席賦詩,薛濤神態從容地拿過紙筆,提筆而就《謁巫山廟》,詩中寫道:“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韋臯看罷,拍案叫絕。這首詩完全不像出自壹個小女子之手。
壹首詩就
讓薛濤聲名鵲起,從此帥府中每有盛宴,薛濤成為侍宴的不二人選,很快成了韋臯身邊的紅人。
韋臯任節度使時,隨著接觸的增多,就讓她參與壹些案牘工作。這些事對於薛濤來說,不過是小菜壹碟,她寫起公文來不但富於文采,而且細致認真,很少出錯。韋臯仍然感覺大材小用,有壹天他突發奇想,要向朝廷打報告,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為薛濤申請作“校書郎”(壹說為武元衡所奏)。“校書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雖然官階僅為從九品,但這項工作的門檻卻很高,按規定,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有資格擔當此職,大詩人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從這個職位上做起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壹個女子擔任過“校書郎”。但因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
薛濤紅得發紫,不免有些恃寵而驕。前來四川的官員為了求見韋臯,多走薛濤的後門,紛紛給她送禮行賄,而薛濤“性亦狂逸”,妳敢送我就敢收。不過她並不愛錢,收下之後壹文不留,全部上交。雖然如此,她鬧出的動靜還是太大了,這讓韋臯十分不滿,壹怒之下,下令將她發配松州(今四川松潘縣),以示懲罰。
松州地處西南邊陲,人煙稀少,兵荒馬亂,走在如此荒涼的路上,薛濤內心非常恐懼。用詩記錄下自己的感受:“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卻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她開始後悔自己的輕率與張揚,於是將那種感觸訴諸筆端,寫下了動人的《十離詩》。《十離詩》送到了韋臯手上,他的心壹下子就軟了,於是壹紙命令,又將薛濤召回了成都。這次磨難,讓薛濤看清了自己,歸來不久,她就脫去了樂籍,成為了壹個自由身,寓居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院子裏種滿了枇杷花。那壹年,她20歲。
壹場轟轟烈烈的姐弟戀
元和四年
(809年)三月,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聞薛濤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壹見面,就被這位年僅31歲的年輕詩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濤的愛情之火壹經燃燒,就極為熾烈。盡管她已經步入中年,但那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激情告訴她,這個男人就是她夢寐以求的人,於是她便不顧壹切,如同飛蛾撲火般將自己投身於愛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滿懷真情地寫下了《池上雙鳥》,完全壹副柔情萬種的小女子神態。
遲來的愛情讓薛濤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兩個人流連在錦江邊上,相伴於蜀山青川。那段時光,是薛濤壹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幸福總是最為短暫,這年7月,元稹調離川地,任職洛陽,細算起來,他們在壹起的日子不過3個月而已。
分別已不可避免,薛濤十分無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來的書信,同樣寄托著壹份深情。勞燕分飛,兩情遠隔,此時能夠寄托她相思之情的,唯有壹首首詩了。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因此經常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人稱薛濤箋。
可惜,元稹是個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談戀愛的人。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濤對他的思念還是刻骨銘心。她朝思暮想,滿懷的幽怨與渴盼,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壹襲道袍了余生
元稹沒有回來,有著自己的理由。兩人年齡懸殊過大,31歲正是男人的風華歲月,而薛濤即便風韻綽約,畢竟大了11歲。另外更重要的是,薛濤樂籍出身,相當於壹個風塵女子,對元稹的仕途只有負作用,沒有正能量。對於這些,薛濤也能想明白,並不後悔,很坦然,沒有壹般小女子那種壹失戀便尋死覓活的做派。
只是,從此她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壹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著壹方凈地。
人生垂暮,薛濤逐漸厭倦了世間的繁華與喧囂。她離開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雞坊(今成都金絲街附近),築起了壹座吟詩樓,獨自度過了最後的時光。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濤安詳地閉上了雙眼。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墓碑上寫著“西川女校書薛濤洪度之墓”。
歷史評價
薛濤於十六妙齡墮入樂籍,憑借過人的才華,薛濤與蜀中最著名的才女卓文君比肩。後人又把她與李冶、魚玄機、劉采春相並列,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
個人作品
薛濤的詩,有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 ?、《題竹郎廟》、《池上雙鳥》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壹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壹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壹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
薛濤因事惹怒元稹,被疏遠,做《十離》詩呈上,情意感人,遂復受寵,後世流傳甚廣。《鸚鵡離籠》:“隴西獨自壹孤身,飛去飛來上錦茵。都緣出語無方便,不得籠中再喚人。”《燕離巢》:“出入朱門未忍拋,主人常愛語交交。銜泥穢汙珊瑚枕,不得梁間更壘巢。”《魚離池》:“跳躍深池四五秋,常搖朱尾弄銀鉤。無端擺斷芙蓉朵,不得清波更壹遊。僅就離別而言,薛濤的構思算得上新巧,著眼的都是身邊事物,不驚不奇,寫詩最難得的就在於能把身邊尋常事物寫得曲折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