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所處的環境和學習環境不壹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至於教育的諸多規律中,應註重培養孩子的專心致誌、持之以恒。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zhù)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從墳場附近搬到屠宰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壹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dòu)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因而竇禹鈞美名遠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duò)
譯文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譯文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麽作為呢?
玉不琢(zhuó)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結交益友,學習學習待人、處事、應對、進退的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孝順父母是兒女應該做到的。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美德,應該及早教育培養。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譯文壹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廣見聞學習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明白數字的變化,並研讀古聖先賢的文章,來修養自己。
壹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譯文壹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壹百,十個壹百是壹千,十個壹千是壹萬……如此累計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譯文古人認為混沌初開時,氣之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乾坤奠定後,世上的壹切生物便在天地之間繁衍生長,永無休止。而人類則是最高等的生物。因此古人把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天、地、人稱為“三才”。古代陰陽學家說認為,白晝的太陽為“陽氣”之精髓,黑夜的月亮是“陰氣”的魂魄,而群星則排列在天空中,燦爛輝煌,映襯日月。因此古人把日、月、星稱為“三光”。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譯文什麽是“三綱”呢?三綱是維持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要有親情,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譯文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壹年四個季節,這四時季節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譯文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位置為準互相對應。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譯文金、木、水、火、土為構成物質的五種基本特性,稱為“五行”。五行來源於天理。
十幹者 甲至癸(guǐ) 十二支 子至亥
譯文“十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又叫“天幹”;“十二支”指的是子、醜、寅(yín)、卯(mǎo)、辰、巳(sì)、午、未、申、酉(yǒu)、戌(xū)、亥(hài),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曰黃道 日所躔(chán) 曰赤道 當中權
譯文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 赤道是地球的中線,將地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譯文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北半球的東邊。
曰江河 曰準濟 此四瀆(dú) 水之紀
譯文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曰岱(dài)華 嵩(sōng)恒衡 此五嶽 山之名
譯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這五座山稱為“五嶽”, 是中國的五大名山。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譯文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wěn)
譯文仁、義、禮、智、信,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五種道理永遠不變,必須遵守不容許混淆。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譯文大地所生長的生物,種類繁多,像草木是屬於植物,遍及陸地上及水上。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譯文至於動物蟲、魚、鳥、獸,它們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裏遊。
稻梁菽(shū) 麥黍(shǔ)稷(jì) 此六谷 人所食
譯文稻子、高粱、豆子、麥子、糜子和谷子,是人類所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
馬牛羊 雞犬(quǎn)豕(shǐ) 此六畜 人所飼
譯文馬、牛、羊、雞、狗和豬,叫六畜。它們是人類所蓄養的主要牲畜。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俱
譯文高興、生氣、傷感、恐懼、喜愛、憎惡以及欲望,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譯文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我們很容易用眼睛辨別出來。
酸苦甘 及辛鹹 此五味 口所含
譯文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種味道。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譯文氣味主要有五種: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爛的臭味,這是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五種氣味。
匏(páo)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類[笙(shēng)等]、土類[塤(xūn)等]、革類[鼓等]、木類[柷(zhù)等]、石類[磬(qìng)]、金類[鐘、鈴等]、絲類[琴、瑟等]與竹類[管、簫等],稱為“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譯文平、上、去、入,是古時候的“四聲”。講話時咬字發音應該正確,才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以本人為中心,上數“四代”,下數“四代”,壹***是九代,俗稱“九族”。是家族中長幼尊卑基本的倫常關系。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譯文父母對子女的慈愛,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夫妻感情和順,兄長對弟弟的愛護,弟弟對哥哥要尊敬。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註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 人所同 當師敘 勿違背
譯文前面所說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便是封建社會主張的“十義”。要求人人都應遵守的道德標準,不能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sī)麻 五服終
譯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樂射 禦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譯文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人教導子弟必備的六種技能,稱為“”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這些技能了。
惟書學 人***遵 既識字 講說文
譯文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壹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譯文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壹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譯文天地之間的學問廣大無邊,如果都想要學,恐怕會無從學起,不如選擇壹門深入,長時薰修,日積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須知其概要,了解來源就可以了。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譯文讀書求學,必須有壹個好的開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應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學這本書,學習灑掃應對及六藝等,再來深究四書當中修齊治平的大學問。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譯文《論語》這本書***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壹部書。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譯文《孟子》是學生萬章與公孫醜等記錄老師言行的書,***七篇,內容內容都是講述道德仁義的事。
作中庸 乃孔亻及(jí) 中不偏 庸不易
譯文中庸這壹本書是孔夫子的孫子孔伋(jí)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稱,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不易,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譯文大學這壹本書是孔夫子的學生曾參所寫,本書***有十章,內容闡述壹個人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譯文《孝經》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十八章,是孔子門人所作,它論述了封建孝道。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因此古人研究學問,首先讀孝經,要把孝經這壹部書的道理,都融會貫通,再讀四書,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並且有了學問的基礎,然後才能研究六經這些深奧的典籍。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認真研讀這些經典著作。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譯文古時候的易經有三種版本,分別為《連山》、《歸藏》和《周易》,***稱為三易,《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了,如今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壹種,孔老夫子曾經審訂過,書中的理論比較詳盡易懂。
有典謨(mó) 有訓誥(gào) 有誓命 書之奧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壹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這些都是《書經》的奧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譯文周公制定周禮,分官設職建立國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戶部大司徒,春官:禮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屬於天子之下,各司其職管理國家大事,為後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範。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譯文西漢儒家學者戴德和侄子戴聖分別著《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其內容完整的保存了古聖先賢的言論。由於古代“禮”和“樂”常合在壹起,而《小戴禮記》中收了《樂記》,所以《禮記》壹書使“禮”與“樂”齊備無缺了。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譯文詩經“國風”、“大雅”、“小雅”、“頌”,四種文體稱為“四詩”,是壹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吟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譯文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作詩的風氣就逐漸沒落消失了,於是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譯文註釋和解說《春秋》的著作很多,最著名的稱為“三傳”,“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傳》。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譯文把儒家的這些經典都通曉之後,方可讀諸子百家的書。讀諸子的書只要抓住其中的要點,記住主要內容就行了。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譯文經書和子書融會貫通之後,就可以開始研讀各種史書,史書是記載壹國興亡的事,要從中考察歷代王朝傳承的世系,明白各國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亂興亡的原因,給自己壹個警惕。
自羲(xī)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xùn) 稱盛世
譯文傳至唐堯和虞舜合稱“二帝”,他們都把國家當作公器,傳賢不傳子,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因為沒有壹點私心,造就了壹番太平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譯文後來夏禹準備把帝位傳給益,因為人民懷念禹治水的功績,加上兒子啟又非常賢能,因此諸侯擁戴啟為天子。中國從此變成家天下。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夏朝傳了四百年就改朝換代了。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譯文周武王舉兵伐紂,在牧野與紂王決戰,滅亡了商朝,建立周朝,周朝歷時八百多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是統時間最長的朝代。
周轍東 王綱墜(zhuì) 逞幹戈(gē) 尚遊說
譯文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壹些謀士與投機份子趁機崛起,周遊列國擔任說客謀取功名,在各國之間進行遊說,有的主張連橫,有的提倡合縱,從此兵連禍結,天下蒼生不得安寧。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譯文東周分為兩個階段,壹是春秋時期,壹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恒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嬴(yíng)秦氏 始兼並 傳二世 楚漢爭
譯文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張儀的連橫外交及遠交近攻等策略,將六國個個擊破,兼並六國的領土,統壹天下(中國)自稱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無道民不聊生,傳到第二代胡亥時就被抗暴隊伍項羽和劉邦推翻了。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相爭,兩軍交戰七十多回合,最後項羽兵敗自殺,天下又成統壹的局面。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mǎng)篡(cuàn)
譯文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外戚王莽篡奪了帝位,王莽篡漢後,改國號為新。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譯文劉秀推翻王莽,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建都洛陽,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四百多年,到漢獻帝時,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廢。
魏蜀吳 爭漢鼎(dǐng) 號三國 迄兩晉
譯文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yì )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譯文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今南京)。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興高齊
譯文北方北朝的拓拔圭(guī)建立北魏後,他註重禮樂及教育,又施行漢化政策,改姓元故稱元魏,在歷史上頗為有名。至孝武帝時分裂為東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
迨至隋 壹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譯文等到楊堅建立了隋朝,才結束南北朝,統壹天下(中國),即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間疾苦,壹生勤儉愛民,只可惜識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種下禍因;楊廣即隋煬帝,荒淫無道,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連年征討的結果,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引起各方聲討,只傳了壹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滅亡了。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譯文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譯文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譯文,為了與前面的朝代有所區別,因此另加壹‘後’字。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暫,其興亡都有原因。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譯文趙匡胤接受了後周恭帝“禪讓”的帝位(實際是逼恭帝遜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譯文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壹了中國。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zuò)廢
譯文元朝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壹個朝代。卻因為種族歧視、宗教迫害與高壓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輕文治),只傳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譯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壹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了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今南京)。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譯文等到明成祖的時候,將國都遷往燕京(北京),又傳了十六代,到崇禎皇帝時就結束了。
權閹(yān)肆(sì)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譯文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眼見大勢已去,自縊於煤山,結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歷史。
清世祖 膺(yīng)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譯文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天下恢復安定。
由康雍 歷乾嘉 民安富 治績誇
譯文清王朝的第壹位皇帝,後來傳位給康熙,雍正歷經乾隆、嘉慶,壹百多年間國家富強,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於政治清明,治理的績效良好所致,外族統治能夠文武並重,實在值得贊賞。
道鹹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譯文到了道光鹹豐年間,國勢逐漸衰弱,內憂外患紛紛而起,內亂是太平天國的興起,外患則是英法兩國為了通商問題,時常來騷擾侵犯,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後掌權,政治倫理蕩然,加上無能又專斷,寵信宦官且聽信小人讒言,朝政大亂,種下清朝淪亡的禍因。
同光後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mò)
譯文同治光緒皇帝之後,更由於列強入侵,清廷無能,屢戰屢敗,頻頻割地賠款,傳到第九位皇帝宣統,國勢更是積弱不堪,國父孫中山先生,為救亡圖存起來革命,領導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革命興 廢帝制 立憲法 建民國
譯文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譯文古往今來所發生的歷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有廿五個朝代全在這裏。從各朝代的治亂過程中,可以了解到興衰的原因,我們應當記取歷史的教訓,才不會重蹈覆轍。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壹 漢書二
譯文史書雖然繁多,研讀時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讀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後漢三 國誌四 兼證經 參通鑒
譯文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誌》,這四種書號稱“四史”。內容最為精要允當,同時還要尋求其他的經書來證實?/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