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賦格》之所以成為壹首“時代之詩”,還與二戰後西方的思想處境、與西方知識分子所關註的問題密不可分。1949年,德國猶太裔哲學家阿多諾提出“奧斯維辛後仍然寫詩是野蠻的,也是不可能的”。這不僅提出了戰後西方藝術的可能性問題,更重要的,是第壹次把“奧斯維辛”作為壹個無法逾越的重大“障礙”提了出來。奧斯維辛本是波蘭的壹個小地方,納粹德國曾在那裏建立集中營,有上百萬猶太人、吉蔔賽人、波蘭人、斯拉夫人在這裏被殺害。它成為現代人類歷史上最殘酷、黑暗的壹個謎,不僅作為大屠殺和種族滅絕的象征,也伴隨著人們對壹切現代社會異化形式的思索和批判。
保羅?策蘭(Paul Celan,1920―1970),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的德語猶太詩人。評論家喬治 斯坦納稱策蘭的詩為“德國詩歌(也許是現代歐洲)的最高峰”,哈佛大學教授、詩評家文德勒稱策蘭為“自葉芝以來最偉大的詩人”。現在,在世界範圍內,他被公認為繼裏爾克之後最偉大的德語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