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由來與武則天有關。
在壹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遊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壹致。
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誌,在同壹時刻壹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幹枝枯葉,傲然挺立。
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壹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繡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壹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最後,武則天賜其名牡丹花。
擴展資料:
牡丹文化
唐代,牡丹詩大量湧現,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遊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誌》、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
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人民網-牡丹傳說
百度百科-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