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楊廣,皇帝李世民,宰相上官儀等帝王將相用盡心力創作詩歌,改造文風,無奈與前朝詩歌相比,無大突破。
公元650年前後,初唐四傑,男子詩歌天團陸續登場,他們是:高級伴書童王勃,文員楊炯,辦事員盧照鄰,反賊駱賓王。
現實世界裏妥妥的小人物,卻是唐詩歷史中偉大開拓者。
四傑之首王勃,六歲能文;九歲指出前朝名著《漢書》錯誤之處;十二歲至十四歲在長安學醫,學《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十五歲唐高宗乾元殿落成,王勃獻頌詞《乾元殿頌》慶祝,驚帝王稱其為“大唐奇才”!
十六歲應舉及第,當上了朝散郎。現代話就是十六歲成為副處長。入沛王府侍讀,跟隨沛王李賢。
十八歲,摯友杜少府被派往四川蜀州任職,寫下千古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用以形容友誼天長地久,情深似海的最佳詩句誕生。
壹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為遊戲助興,寫了壹篇《檄英王雞》。按照現代思想來衡量,這就是壹篇開玩笑的惡稿文,時年英王、沛王也才大概十二三歲,完全是為逗樂。
但文中的兩句“兩雄不堪並立,見異己者即攻。”觸動了唐高宗敏感神經,王勃被認定挑撥二王相爭,直接被逐出了長安。
幾個月後,王勃入川,開始長達兩年多的蜀地之行。
這是壹次偉大的開辟之旅。
詩人遊遍自然美景,看見世間百態,深受思鄉之苦,詩歌創作由宮廷轉向了廣袤的江河山川,這給唐朝詩文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他直抒胸臆:“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在這迢迢千裏的行程中,惟有壹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
他描寫社會現實,“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塞外征夫仍然沒有回來,江南采蓮現在又已日暮。
21歲,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朝延科選。落選。
22歲時,王勃去虢州當了參軍。因“私藏罪犯曹達,後又將其殺死”的罪名鋃鐺入獄,判以死刑。命懸壹線之際,逢皇帝改年號“上元”,大赦天下,才得以保全性命。
這件事使他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被貶到交趾南荒之地做縣令,為此王勃的內心有著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出獄後,他拒絕了朝廷給的官職,南下看望父親。
正是由於這次探親之旅,王勃寫下了千古奇文《滕王閣序》。留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千古名句。
或許也是天妒英才,王勃到了交趾,見了父親,但在返回途中的南海,面對大風大浪,他竟不幸溺水,驚悸而死,當時僅26歲。
對王勃的人生經歷,毛主席用充滿遺憾又略帶感傷的語氣寫下了這樣壹句評語:“這個人壹生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