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詩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青玉案·元夕 》出自宋詞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學家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前言
《青玉案·元夕》為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壹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片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片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壹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余味無窮。
註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
⑵元夕:夏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翻譯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壹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壹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壹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鑒賞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壹。下面是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周汝昌對此詞的賞析要點。
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稼軒的這壹首,卻誰也不能視為可有可無,即此亦可謂豪傑了。然究其實際,上片也不過渲染那壹片熱鬧景況,並無特異獨出之處。看他寫火樹,固定的燈彩也。寫星雨,流動的煙火也。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是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又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煙火,先沖上雲霄,復自空而落,真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寫鼓樂,寫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的載歌載舞、魚龍曼衍的“社火”百戲,好不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給。其間“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總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蓋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總之,稼軒此詞,前半實無獨到之勝可以大書特書。其精彩之筆,全在後半始見。
後片之筆,專門寫人。他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壹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金縷纏就的春幡春勝。這些盛妝的遊女們,行走之間,說笑個不停,紛紛走過去了,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這麽些麗者,都非主人公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壹個——卻總是蹤影皆無。忽然,眼光壹亮,在那壹角殘燈旁側,分明看見了她,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
這發現那人的壹瞬間,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卻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誌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壹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壹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壹切都沒有意義與趣味。
上片臨末,已出“壹夜”二字,這是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早呼而後遙應,可見詞人筆墨之細,文心之苦。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壹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壹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壹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賀鑄壹首(《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
《青玉案·元夕》賞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賞析
這首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壹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壹樣散落下來。壹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壹類的吹奏樂器,這裏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沈浸在節日裏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壹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壹個具體的人,通過他壹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壹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眾裏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壹壹辨認(但沒有壹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壹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
“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同時,還有壹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壹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壹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壹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壹樣,給人壹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
作為壹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此詞描繪出元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此詞有寄托,可謂知音。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壹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全文主要運用了反襯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追求(詞人對理想的追求的執著和艱辛)。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壹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壹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麽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花千樹”描繪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壹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壹樣。這是化用唐朝詩人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壹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遊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壹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麽希望了。……忽然,眼睛壹亮,在那壹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壹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誌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壹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壹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壹切又有什麽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壹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壹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壹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她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癡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後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壹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並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壹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壹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壹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