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杜甫的印象大神們幫幫忙
杜甫 姓名字號:杜甫,字子美 生卒年:公元712~770年 出生地:河南鞏縣 朝代:唐朝 著作:《杜工部集》 歷史評價 與李白被視為唐詩中並峙的高峰,其詩千錘百煉,苦心經營,為後世文人典則。 壹生成就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數量很少。這些詩篇和時代的風氣相壹致,充滿自信,帶有英雄主義的傾向,而同杜甫自己後來的作品有明顯區別。如以“所向無空闊”、“萬裏可橫行”寫馬,以“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寫鷹,都有不可壹世之概。《望嶽》詩寫道:“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氣概非凡。 35歲時,杜甫結束了讀書和漫遊生活,滿懷信心地來到長安求取功名。但滯留10年卻壹再碰壁。不久,父親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經過重重苦難的磨礪,他透過個人的不幸看到了國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這時傳統的儒家人生觀對於他的個性和行為習慣起了重要的作用。天寶十壹載(752年),杜甫寫下了他的名篇《兵車行》,以嚴肅的態度,真實地記錄下人民被驅往戰場送死的悲慘圖景。這首詩標誌了杜甫詩歌的轉變。由此形成並基本上貫穿了杜甫此後壹生詩歌創作在思想內容方面的特征:嚴肅的寫實精神;在忠誠於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對統治集團中的腐朽現象給予嚴厲的批判;對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對國家與民族命運的深沈憂念。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兵車行》的開頭是壹幅悲慘的圖景。接著批判的鋒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詩中繼續寫到戰爭導致國內生產力的衰減:“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最後借想象為那些無辜的死者發出悲憤的哭喊:“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在唐詩中,如此嚴肅地正視現實、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還沒有過。 此後,他又寫了《麗人行》,揭露玄宗寵妃楊玉環的親族窮奢極欲的生活。而長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更把最高統治集團醉生夢死的情狀與民間饑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銳的對照,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震撼人心的詩句概括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 天寶十四年11月“安史之亂”起,剛剛開始仕途的他還沒有來得及走下去,便被拋入流離的生活。乾元二年(759年)丟棄了官職,帶著家眷,西向秦州、同谷,過劍門到了成都。安史之亂結束後,唐王朝的瓦解之勢並未因此而停止。壹場暴烈的動蕩轉化為持續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後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沈重,他對軍閥、官僚的橫暴、腐敗,態度變得更為尖銳嚴峻。雖然像《兵車行》和“三吏”、“三別”那樣細致描述的作品已經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詩歌語言所揭示的事實,卻別有壹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生命最後的11年,是詩人詩歌創作的重要時期,留下的作品有1000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詩總數的2/3以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秋興》、《諸將》、《詠懷古跡》、《旅夜書懷》等,都是這壹時期的優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2年為中心,杜甫的律詩創作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可以說是杜詩的第二次高峰。 杜甫的詩歌自古以來就有“詩史”的美譽。杜甫其實並非有意於史,他的那些具有歷史紀實性的詩篇,以及那些記述自身經歷而折射出歷史面目的詩篇,乃是他的生命與歷史相隨而飽經憂患的結晶,是浸透著他個人的辛酸血淚的。他本身的遭遇是與同時代的苦難糾結在壹起的。對於生活在動亂時代的人們,這壹類詩格外具有感染力。如當他逃至鳳翔後,有了機會去鄜州探家時,寫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第壹首寫道:“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詩中呈現壹幅戲劇性的異常感人的場面。在那壹場突發的大戰亂中,家破人亡是尋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了。杜甫以準確生動的語言,把他們壹家人重新相見時,彼此如在夢中、亦驚亦悲亦喜的復雜心情清晰地呈現出來,可謂感人至深。千百年來,它不知引發了多少人內心的***鳴! 正是因為個人的命運同時代的苦難糾結在壹起,富於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杜甫以儒者的廣闊胸懷從壹己的悲愁中解脫出來,將壹己的命運化入更廣闊的社會人生。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在饑寒之中,他所關註的不是個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溫暖。這種寬廣的胸懷,感動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 杜甫背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沈重責任感,凝視著流血流淚的大地,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這種深入社會、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的創作傾向,和由此帶來的語言表現形式方面的壹系列變化,不僅標誌了唐詩內容與風格的重大轉折,也對中唐以後直至宋代詩歌的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杜詩的千錘百煉、苦心經營,可以為人典則。就這壹點來說,杜詩對後人的影響比李白要大。 生活速寫 在我們的印象中,杜甫似乎總是那麽沈郁憂憤,其實他也有張狂浪漫的壹面。 當時盛唐帝國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繁盛階段,整個民族和時代都表現出壹種蓬勃進取的氣息,杜甫也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他也曾年輕過,在他年輕的時候連屈原、賈誼、曹植、劉楨那樣的人物他都不放在眼裏。他的《壯遊》詩回憶往事,自稱“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24歲時,杜甫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又浪遊齊、趙,度過壹段狂放的生活。33歲時,杜甫與李白相識於洛陽,又在梁、宋壹帶為豪俠之遊,他們縱酒放歌、慷慨懷古、馳逐射獵,也很有幾分任俠之氣。李白當時已是名震天下的詩人,他的特殊風采和出眾才華,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是壹個感情豐富的人。他和李白交往的時間並不長,但當李白遭遇危險時,他卻魂牽夢繞,再三寫下《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詩篇。看的出,詩人年輕時也是壹個性情中人,只是因為當時社會的現狀和以後生活的困頓,才讓詩人把視線更多地轉向了民間疾苦,也更加關註現實主義題材。 傳世佳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昔聞洞庭水 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馮軒涕泗流。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我部分借用了百度知道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