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牝處下,以靜制剛牡
本人最近開始學著寫詞,感覺與詞甚為有緣,上手較快。這兩天閱讀本校文學院、百家講壇名師楊雨教授的《宋詞的女性意識》,對於自己學詞高效的原因恍然大悟:與詩相比而言,詞更貼近女性,與人內在的根本的那種柔軟相契合。基於楊教授上述著作,本人總結:詩更適合男性氣質,詞則更多屬於女性情懷。而兩性特質體現在每個人身上。
深入了解詩詞,讓我們首先從詩歌發展的根源開始。
《詩經》時代---詩歌起源期
詩歌與音樂息息相關。達爾文認為音樂最初起源於鳥鳴。鳥兒什麽時候鳴聲最動聽?當然是求偶之時。所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種音樂是搭建在異性之間的橋梁。 依附於音樂的詩歌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毛詩序):情形於言;言不足則嗟嘆;嗟嘆不足則詠歌,繼而舞之蹈之。詩經中對於男女之愛毫不偽裝。相對於後世而言,這個階段人類處於自然狀態,男歡女愛中兩性表現地位平等。勞動與愛情是民間詩歌的兩大主題,其形式精短清脆委婉多情。
雌雄同體 (androgny)
從心理學上分析,人性並非單壹,人性兼具男性與女性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平衡和諧,決定人的完整性。即所謂的雌雄同體。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性別角色有著較為刻板的區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性別角色差異相對而言比較弱。首先,女性從來就生活在社會底端,她們的柔弱順從體現女性。同時男性雖然為壹家之主,但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在忠君的階級結構及孝順父母的觀念下,他們也是柔順謙卑的,有著抽象的“陽剛”與骨子裏的女性順從。 古代作品中,有將自己比作棄婦來表達內心不得誌。如屈原以芳草美人體現對於美好政權的渴望,又以美人遲暮來表現自己政治熱情不得到認可的失意。
唐詩之男性特征
漢之後的盛唐,繁榮昌盛,充滿雄心豪氣,且尚未受到正統儒禮的約束。版圖的擴張,疆土的融合是他們達到巔峰豪邁萬丈。這樣壹個開放的時代,女性的地位相對得到解放與被尊重。我們從唐朝女士服飾和妝容可見壹斑。女性通過異化性別甚至奪取了最高統治地位,讓男人們恐慌。唐朝近體詩形式上方正沈穩,象征著盛唐的恢弘氣勢,有著陽剛雄壯之美。典型代表:李白。
宋詞之女性特征
從晚唐時候起,詩開始柔弱下來。似乎壹個人由青壯年來到了中年,變得沈穩安靜了。如果說盛唐女性彰顯了女人男性壹面,那麽宋朝的男性則昭示了自己男人女性的壹面。與唐朝不斷開拓邊疆相反,宋朝王室不斷在失去疆土。雖然“寬仁柔軟”有助於經濟文化達到繁榮,但政治軍事上的軟弱無能,最終使民眾流離失所。從上而下,尤其是南宋人們內心悲涼無助,只有在花街柳巷或自家姬妾伴讀中尋找溫軟的香氛暫得撫慰。代表人物宋徽宗、晏殊。南宋時代理學開始利用儒家正道加強了對女子的禁錮。但是北宋時期女性地位甚高,使整個宋朝階段才女數量大幅增多。她們有著強烈的追求,並影響著詞女性化的發展趨勢。旨在隨機打造的詞在形式上變化多樣,盡顯女性曲線感。
人,有著抽象的男性陽剛,及根本的女性柔軟。老祖宗曾說,牝處下,以靜制牡。柔軟的女性特征猶如大海為河流最終匯集之處。君可見,世界眾多變性人中,男變女而又成名者有(金星;吉米等),反之者不見蹤影。柔勝剛。因此本人覺得:詩因拿腔端調而居上;詞以曲折柔軟而處下。
楊雨教授的研究之路由外語到哲學再到國學,積累甚豐。她的《宋詞的女性意識》壹書,是博士論文,專以女性意識觀照宋詞,具有突破性。這本書兼含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性分析,結構清晰,意義雋永,娓娓道來,讓人對於宋詞有了新的認識和更深的哲學思考。
參考文獻:
1. 楊雨,《宋詞的女性意識》,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湖南長沙,2001,5。
2.《道德經與神仙畫》,許淵沖譯,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