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徐悲鴻早期素描稿
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期間就常常去馬場畫速寫,並精研馬的解剖,積稿盈千。這為他後來創作各種姿態的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徐悲鴻自已也說道:“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下過極長時間的功夫,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之骨架肌肉組織,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方能有得。”從而能夠成馬在胸,遊刃有余地去補捉瞬間即逝的動態神情,得心應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獵的大角度透視,創作出來的嶄新藝術形象。
由於徐悲鴻經常畫馬,他對馬有壹種偏
愛。和馬在壹起,聽著馬蹄得得,看著馬迎風奔馳,他覺得是壹種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在和馬壹同馳騁。廖靜文在《徐悲鴻壹生》—書中回憶,—次在成都坐馬車,馬車夫是壹位和善的老人,他愛馬,馬養的非常好。他舉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牝馬便揚起那好看的蹄子,歡快地向前奔馳了。徐悲鴻喜歡這樣待馬的好人, 徐悲鴻下馬車,馬車夫正忙著給馬預備水和飼料。
“喀,這個給妳。”徐悲鴻先生忽然對馬車夫說,壹面從手提皮包裏取出壹幅折疊起來的奔馬畫。這是他昨天晚上才畫好。
馬車夫迷惑地擡起他那滿是皺紋的前額,瞇細著眼睛呆望 著徐悲鴻,仿佛沒有聽懂他的話。
徐悲鴻
馬
“老大爺,”廖靜文從旁解釋說,“這是壹張畫,是送給妳的。”馬車夫那雙混濁的眼睛陡然亮起來,他雙手接過畫,連聲說:“謝謝老爺,謝謝老爺。”馬車夫眼角潮濕了,掛起了壹滴淚珠,“我碰到好人了,今天壹早,我看見壹只喜鵲飛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興許有啥子喜事要來,可是,我這個窮老頭兒還能有 啥子喜事呢?現在,真靈驗啦”他又嘮叨開了,同時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那滴已流到面頰上的淚水。
徐悲鴻
六駿圖.
徐悲鴻先生握著馬車夫那雙粗糙得像石頭般的手,連聲說著“再見”,才離開他走去。
“先生,您為什麽突然要給壹位不相識的馬車夫壹幅畫呢?何況他又不知道您是誰,您是否有點過分慷慨了?”廖靜文帶著驚異問他。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說:“因為我愛馬,也愛善侍馬的人。妳沒有看見這個馬車夫,他既能非常熟練地駕馭,又能視馬如親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動,何況他的生活很艱難呢!”聽著徐悲鴻先生的話我也十分感動了。
徐悲鴻 哀鳴 1942年
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最能表達他思想感情。徐悲鴻的馬受到人們喜愛,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傾註於其中的感情,並將這種情感化作壹種精神、以馬為載體而表現出來。
馬,在中國人心目中始終是人才的象征,民族振奮的象征,執著於現實的徐悲鴻翻來覆去地畫馬,正是有所感而發,盡抒胸臆。徐悲鴻筆下的馬,從來不戴韁轡,但在《九方臯》畫面上黑色雌馬,卻例外地戴上韁轡,有人問悲鴻這是為什麽,悲鴻笑著答道,“馬也和人壹樣,願為知己者用,不願為昏庸制。”
徐悲鴻畫馬,不僅只為壹般觀賞,而大多是借以抒發郁結難言之悲憤和愛國憂世的心情。1932年,上海“壹·二八”事變爆發,駐滬19路軍與上海人民奮起 抗日,徐悲鴻激於愛國熱情。畫了壹匹昂首屹立的馬,命名為《獨立》,表達出希望祖國獨立強盛的時代意識,使人感奮。 1935年,徐悲鴻畫《奔馬》壹幅,在畫上題寫了“此去天涯將焉托,傷心競爽亦徒然”,憂國憂民之心溢於言表。他的《嘶馬圖》,畫壹匹馬在荒野裏奮躍前蹄,題“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的詩句。他還畫了“相期效死得長征”的奔馬,熱切期望中華民族覺醒,奮起自救。他借馬的形象表達的高尚情操和他在藝術作品中所寄托的內涵更成為鼓舞人們的精神力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徐悲鴻畫的奔馬題為《奔向太陽》。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為誌願軍畫《奔馬》,還親筆寫了壹封熱情洋溢的信。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勞累過度,腦溢血復發逝世,就在這壹年上半年他畫了兩幅極有歷史意義的《奔馬》,壹幅是獻給毛澤東主席的,題“百載沈屙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表達了他對***產黨的熱愛之情。另壹幅題有“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是畫家對新中國的正確理解,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