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陽修的“詩窮而後工”說 “詩窮而後工”說是歐陽修在《梅聖俞詩集序》壹文中提出來的,他認為“詩人少達而多窮”,“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愈窮則愈工”。
“詩窮而後工”,是說詩人在受到困險環境的磨礪,幽憤郁積於心時,方能寫出精美的詩歌作品。這種思想司馬遷、鐘嶸、韓愈等人的詩文論中也有類似觀點,大體都是講創作主體的生活與創作潛能之關系。
歐陽修則進壹步將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狀態直接地與詩歌創作自身的特點聯系起來:壹是詩人因窮而“自放”,能與外界建立較純粹的審美關系,於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積的情感有助於詩人“興於怨刺”,抒寫出曲折入微而又帶有普遍性的人情。這是對前人思想的深入發展。
2.歐陽修說:“詩窮而後工”說“窮”的含義 此“窮”字非貧窮的窮,意思是困頓、沒有出路的處境,與“窮途末路”的“窮”字意思相近。“詩窮而後工”意思是說,處於困頓境況(如仕途不順、政治上受到打擊迫害等)的詩人,常常能寫出好的(“工”)詩歌作品。
這與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是壹脈相承的。歐陽修在《梅聖俞詩集序》中說:“蓋愈窮則愈工。
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於是人們總以為只有窮困潦倒的人才能寫出好詩來;換句話說,不是窮人就不是好詩人。
連嶽麓書社出版的《古文觀止》也把這句話解釋為:“詩人愈是窮困,寫出來的詩愈是技巧高明。既然這樣,那麽就不是詩能夠使人窮困,原來是詩人窮困了,然後才能寫出技巧高明的詩。”
如果說,詩人壹定要窮困之後才有好詩;那麽我想:許多有誌於詩歌的人,都不願入詩歌之門,絕大多數的朋友還是會註重兩個文明同步發展。其實“詩窮而後工”,這個觀點本身沒錯,只不過要把“窮”字解釋為“窮困”就不大好了。
《辭源》中,對於“窮”字的解釋有六種:壹曰終極,二曰止、盡,三曰困厄,四曰貧苦,五曰尋根究源,六曰古國名。;3f 歐陽修理工這篇序中,總***用了7個“窮”字。
在我看來,沒有壹個可以解釋為“窮困”。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當了官還會貧困麽——即使不是十公充盈,但畢竟不至於貧困。
梅聖俞的“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是因其豐才吝遇,當不上更大官。而“內有憂思感憤”,使其心誌受累到極點,而“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則“其興於怨刺”,“而這窮者之詩”,“寫人情之難言”——這就是好詩了。
“蓋愈窮則愈工”,是依據梅聖俞為例而提出來的,既然梅聖俞並不窮困,那麽這個“窮”字就不能再當成“窮困”。我想:把這個“窮”字理解成為“止、盡”,再加上壹層“尋根究源”,較為接近於歐陽修的本意。
則容易理解得通。如《周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因窮研物理,追求理智,而有學術境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了,但無論怎麽說,這個“窮”字壹定不能解釋“貧困”。
上面已談了3個“窮”字,而歐陽修文中還有另外4個。“詩人少達而多窮”和“多出古窮人之辭也”,這2個“窮”字與“窮其心誌”的“窮”同壹種理解,文學作品強調人性價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古今同是壹理。
“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這2個“窮”是尋根究源之解。這樣理解,全篇貫通起來,就能夠意思完整。
學詩的人多半是感情豐富,很多人在說及“詩窮而後工”,便顧影自憐,因為自己目前生活水平有限,與梅聖俞相比,錯誤的以為就是該窮困才是詩人,這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妨把這句話易成“詩富而後工”,同樣這個“富”字不能理解為金錢財富,而是“學富五車”的富。
當然要達到學富五車沒在相當經濟基礎是辦不到的,沒有人民幣前提試問,有幾人能安心的讀書。但也不是說有了錢,就有了知識、能寫出好詩,還要有學習過程,還會遇上問題,讓人去尋根探源。
這樣說“詩窮而後工”與“詩富而後工”是同壹個道理。參考文獻:?si=5?si=1。
2. 《“古人雲,詩必窮而後工”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愛問知古人雲,詩必窮而後工。
蓋窮則語多感慨,易於見長耳。若富貴中人,既不可憂貧嘆賤,所談者不過風雲月露而已,詩安得佳?茍思所變計,惟有出遊壹法。
即以所見風土人情或當瘡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澇災祲之後無壹不可寓之詩中借他人之窮愁以供我之詠嘆則詩亦不必待窮而後工也。 參考譯文: 古人說:“詩人壹定要在經歷困窘之後才可以寫出精妙的詩歌。”
這是因為經歷困窘之後的話語飽含無限感慨,容易表達內心真實動人的感受。像富貴中生長的人,既不能為貧窮擔憂又不能為貧賤慨嘆,所談論的不過是風雲月露罷了,詩又怎麽可能寫得好呢?如果想有所改變,唯壹的方法只有外出遊歷。
遊歷所看到的風土人情,或者正當兵火破壞之後的滿目瘡痍、民生雕敝的景象,或者正遇幹旱、洪水、天災人禍之後所見的悲慘景象,沒有壹件不可以在詩中表現出來。借用別人的困窘憂愁來給自己提供歌吟詠嘆的材料,那就不用在經歷困窘憂愁之後才能寫出精妙的詩歌了。
3.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1.A 2.B3.B 4.D5.C6.B7.C8. (1)然而當時人無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向梅聖俞請教。
(2)雖然對梅聖俞了解很深,最終也沒有舉薦他。(3)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舊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誌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1、窮:困頓2、①然而,轉折連詞;②並且,並列連詞3、應為“梅聖俞”4、③寫梅聖俞如何成為官吏的;④是梅聖俞文風的特點;⑥作者的評價5、作者的寫作意圖不在於此6、這裏的“窮”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頓,但據文意,不能設限。7、應是從側面反映了梅堯臣詩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沒有驚異於梅的詩才。
8、參見譯文參考譯文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於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於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
如此說來,並非寫詩使人困厄,應該是困厄後才能寫出好詩來。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
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
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誌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
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誌,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
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壹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廬陵歐陽修序。
4. 有誰知道《詩窮而後工》 的全文翻譯嗎我聽到世上的人常說:詩人顯達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難道果真是這樣的嗎?大概是因為世間所流傳下來的詩,大多是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負,卻又不能在當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愛放任恣縱於山頭水邊。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而他們內心郁結著的憂愁感慨憤激等情緒,感發寄托在怨恨諷刺的作品之中,傾訴著逐臣寡婦的的哀嘆,寫出了人們所難於言傳的感受。大概詩人越是困厄,寫出來的詩就越高妙。如此說來,那麽就不是寫詩能使人困厄,而應該是詩人遭遇困厄以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誌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誌,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壹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5. 古文《窮而後工》翻譯無論詩歌還是文章,沒有久歷貧苦,他的作品是決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水準的。屈原困苦,而《離騷》卻成為經典。杜甫貧愁,但他的詩歌卻冠爍古今。韓愈曾祈求別人施舍壹頓飯的資費來活命,可他卻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文章造詣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過開山種田的經歷,賈島曾柴米全無,可算是窮困到了極點,可是他們的詩歌卻是清凈悠然,境地高遠,普通人絕對無法達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堯章,乍看他的臉色,甚至於擔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筆力卻足以扛起萬斤巨鼎。家無立錐之地,但每頓餐飯都有食客登門。心中所藏有的知識是無限的。他的胸襟之寬廣,體現出了晉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風骨與自由。無論是韻意還是詞語的運用,並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卻自然而然地高深起來了。黃景說曾有過“上天沒有用財富玷汙姜夔,而讓他的才華閃耀於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論述。
士人暫時的貧困並不足以憂慮,可是學識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啊!
6. 古文《窮而後工》翻譯無論詩歌還是文章,沒有久歷貧苦,他的作品是決不能達到超凡入聖的水準的。
屈原困苦,而《離騷》卻成為經典。杜甫貧愁,但他的詩歌卻冠爍古今。
韓愈曾祈求別人施舍壹頓飯的資費來活命,可他卻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文章造詣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過開山種田的經歷,賈島曾柴米全無,可算是窮困到了極點,可是他們的詩歌卻是清凈悠然,境地高遠,普通人絕對無法達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堯章,乍看他的臉色,甚至於擔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筆力卻足以扛起萬斤巨鼎。
家無立錐之地,但每頓餐飯都有食客登門。心中所藏有的知識是無限的。
他的胸襟之寬廣,體現出了晉宋時期文人士大夫的風骨與自由。無論是韻意還是詞語的運用,並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卻自然而然地高深起來了。
黃景說曾有過“上天沒有用財富玷汙姜夔,而讓他的才華閃耀於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論述。
士人暫時的貧困並不足以憂慮,可是學識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啊。
7. 《窮而後工》文言文翻譯文,謝謝詩窮而後工
譯文詩人(總是)在仕途不順、窮途末路以後詩歌才會寫得好。
出處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
原文
《梅聖俞詩集》序
作者:歐陽修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困於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有所蓄,不得奮見於事業。其家宛陵,幼習於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於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聖俞;聖俞亦自以其不得誌者,樂於詩而發之;故其生平所作,於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於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於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誌,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於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聖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於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聖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後十五年,聖俞以疾卒於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於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並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壹十五卷。嗚呼!吾於聖俞詩論文詳矣,故不復雲。
(選自《古文觀止》)
譯文
我聽見世上的人說:詩人得意的少,窮困潦倒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世上流傳下來的詩,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誌的詩人的作品。大凡讀書人胸裏懷藏他所有的學問、抱負,卻無法在當世施展的,大都喜歡遊山玩水,過著隱居的生活,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這壹類東西,往往探索描述它們種種奇怪的形狀。他們心裏充滿著憂慮、憤慨的情緒,產生怨恨、諷刺的念頭,傾訴羈旅之臣和寡婦的哀嘆,因而能寫出人們難於表達的話語,詩人愈是窮困,寫出來的詩就愈是技巧高明。既然這樣,那麽就不是詩使人窮困,原來是詩人窮困了然後才寫出技巧高明的詩呢。
我的朋友梅聖俞,青年時憑借先輩的功勛做了官,但屢次參加進士考試,每次都被主考官壓抑了,只能在州縣做小官,總***有十多年。他年紀快五十了,還接受聘書,做人家的幕賓,壓抑著胸中懷藏的本領,不能夠在事業上施展出來。他的家在宛陵縣,小時候就學習寫詩。從做孩童的時候起,他所寫的詩就使年長的人驚嘆。長大後,致力於六經仁義學說的研究,他寫的文章,簡潔古雅精粹,不想茍且迎合來博得世人的歡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詩罷了。可是當時不論是賢能還是庸愚的人,壹談到做詩,必求教於聖俞;聖俞自己也喜歡把他不得誌的心情在詩裏表現出來;所以他平生所寫的,以詩最多。世上的人已經知道他了,可是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從前王文康公曾經見到他,嘆息說:“兩百年來沒有這樣的作品了!”王公雖然很了解他,也終究沒有推薦。如果能夠使他在朝庭發揮作用,做了《雅》、《頌》壹類的詩,來歌頌大宋王朝的功業和德澤,把他奉獻到宗廟裏去,趕上《詩經》中的《商頌》、《周頌》和《魯頌》,難道不是偉大的事業麽?怎麽使他到老也不得誌,卻寫些窮困人的詩,只是借蟲、魚壹類的東西來抒發羈旅、愁悶的感嘆?世人只是喜歡他詩作的技巧,卻不知道他長期窮困潦倒並且將要衰老了,這難道不可惜嗎?
聖俞寫了很多詩,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他的詩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從洛陽到吳興居留期間所寫的詩,編成十卷。我特別喜歡聖俞的詩,曾經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現在看到謝景初能夠替他分類編排,我立刻高興起來,就寫了這篇序,把它珍藏起來。
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後,為他寫了壹篇墓誌銘,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遺作,得到他的壹千多篇遺稿,和原先收藏的,選擇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編成十五卷。唉!我對聖俞的詩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因此這裏就不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