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直抒胸臆:這是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場景和環境表明愛憎喜怒態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壹詩,寫得率意真誠,叫人怦然心動:夫戍邊關妾在關,西風妾妾憂夫。壹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全詩以第壹人稱(妾)內心獨白的形式來表現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牽掛,首句念夫遠隔天涯,次句憂夫邊關苦寒,復次寄衣和淚修書,最後懸想寄衣到否。四句細膩逼真、層次井然的心理描寫直截了當地揭示出夫妻之間刻骨銘心、體貼入微的恩愛深情。
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相對,指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
三、間接抒情的類型與示例: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面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壹種間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在這裏,春夜雨景,包含了詩人的喜悅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詩人把自身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如杜甫的《絕句》: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感慨,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情景交融與借景抒情有何區別:
“融情於景”,明寫景,即字面都是景語;但是,必須暗含情,即所有景語皆情語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壹種方法,即借助於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同點是,以抒情為中心。其區別是,前者表面寫景,實質寫情;後者寫景、抒情都是明寫,只是景為由、情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裏的開頭兩句是“借景抒情”,詩人借故都長安的殘破景象,抒發了無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榮蕩然無存,此乃安史叛軍之罪。這裏體現了“景為由、情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於景”,災難中的春花感於時事,露水化眼淚;被戰亂嚇破膽的春鳥,聞聲而心驚。這裏明寫“花”與“鳥”,但是,壹個“感”、壹個“恨”字,卻道破了句句在表現“人”即作者的情懷:此處的“景語”,都是“情語”。前兩聯詩句,重點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卻明顯不同,可見杜甫的筆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誌
托物言誌是指詩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來寄托、傳達某種感情、抱負和誌趣,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於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采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
托物言誌與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誌”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壹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裏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托物言誌”中的“誌”,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誌向、情趣、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傷等感情。
(3)“托物言誌”不在內容上產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誌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情與景會,寓情於景,情景相生,內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
4、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來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跡故事,借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以抒發某種思想與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詩用了如下典故:
(1)孫仲謀的典故,抒發了詩人對英雄的懷念,表達了收復失地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事 表達了詩人北伐的決心。
(3)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貍祠。詩人將今昔對照,內心沈痛。
前三個典故,表達了詩人對主戰派的期望,還借此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進行諷刺和譴責。
(4)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敗。這壹典故,借古諷今,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
(5)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願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5、借古諷今
借古諷今是詠史詩常見的表現手法,即詩人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詠嘆史實,憑吊古跡來達到感慨盛衰、托古諷今的目的。如劉禹錫《臺城》:
臺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壹曲後庭花。
全詩以臺城這壹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用典抒情與借古諷今有何區別?
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語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跡故事,借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借古諷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於比況和寄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轉道出作者的心聲,
借古諷今是用典抒情的壹種方式,借古諷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來評論當前風氣、時政等;用典抒情則是著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語句或事跡來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