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寸草心”的全詩是: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自:《遊子吟》古詩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像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壹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遊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於萬壹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2.關於琪花瑤草的詩句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3.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
4.蟾光淡蕩,冷浸琪花瑤草
詩中草;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
草色遙看近卻無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風吹草低見牛羊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歸園田居》陶淵明
2、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4、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歸園田居》陶淵明
5、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觀滄海》曹操
6、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崔顥
7、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樂 村居》辛棄疾
8、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9、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12、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13、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14、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 參
3.形容寸草心的詞語寸草春暉cùn cǎo chūn huī
[釋義] 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的心意;難以報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報答不盡父母養育之恩。
[語出] 唐·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正音] 春;不能讀作“cūn”。
[辨形] 暉;不能寫作“揮”。
[近義] 反哺之私 春暉寸草
[反義] 六親不認
[用法] 比喻父母恩深情重;兒女難以報答。壹般作主語、謂語。 風霜不(侵)寸草心
風霜不(淹)寸草心
風霜不(過)寸草心
風霜不(冷)寸草心
風霜不(落)寸草心
風霜不(襲)寸草心
風霜不(寒)寸草心
4.誰言寸草心的整首古詩1、全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出處: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
3、註釋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壹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1)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2)吟:詩體名稱。
(3)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4)臨:將要。
(5)意恐:擔心。(6)歸:回來,回家。
(7)言:說。(8)寸草:小草。
這裏比喻子女。(9)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10)報得:報答。4、創作背景《遊子吟》題下孟郊自註:“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壹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
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類似的詩句寫關於母親的詩句就可以了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 黃景仁《別老母》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杜甫《石壕吏》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 李商隱《瑤池》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 王安石《十五》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 王冕《墨萱圖·其壹》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 黃景仁《別老母》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 —— 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