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蘇東坡遊玩時寫的詩

蘇東坡遊玩時寫的詩

1. 關於蘇東坡遊玩詩句

關於蘇東坡遊玩詩句 1. 蘇軾遊西湖的詩句

根據妳的要求,應該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參考資料: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壹)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註釋]

①瀲灩----形容水波相連,蕩漾閃光。

②方好----正顯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雲霧迷茫,似有若無。

④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解說]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壹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贊嘆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壹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她濃艷的粉脂,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這首小詩前兩句是描寫: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以致有人評論說,古來多少西湖詩全被這兩句掃盡了。後兩句是比喻:天地之間,人類最靈;人類之中,西子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說它和西施壹樣同為天下靈與美的極至,何況又經過或淡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極寫西湖之美還不是這個比喻的全部奧妙。歷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詩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來和西湖相比呢?這是因為,西子除了她靈秀美麗,她和西湖還有兩點獨特的契合:壹是西子家鄉離西湖不遠,同屬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頭上都有“西”字,叫起來自然天成。由於這種種原因,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道,西湖也就被稱作西子湖了。

2. 蘇東坡遊覽諸城所寫的詩句有哪些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江城子 記夢》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3. 蘇軾的遊西湖的詩有那些

《飲湖上初晴後雨 》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夜泛西湖》詩: 菇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歸》詩: 我飲不盡器,半酣尤味長。籃輿湖上歸,春風吹面涼。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蒼蒼。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 尚記梨花村,依依聞暗香。 又《懷西湖寄晁美叔》詩: 西湖天下景,遊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獨專山水樂,付與寧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 至今清夜夢,耳目余芳鮮。君持使者節,風采爍雲煙。 清流與碧巘,安肯為君妍。胡不屏騎從,暫借僧榻眠。 讀我壁間詩,清涼洗煩煎。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使。 應逢古漁父,葦間自夤緣。問道若有得,買魚弗論錢。

希望采納

4. 蘇軾的有關西湖的詩句

蘇軾描寫西湖的古詩並不少,但就上文的上下文銜接來說,比較合適的是“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另外,壹些蘇軾的詩也可以作為參考。比如:

望湖樓醉書其壹

(蘇軾·七言)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5. 蘇軾寫的遊記有哪些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

字子瞻,壹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 與思想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

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

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

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壹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壹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

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誌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壹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壹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壹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

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裏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誌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註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

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進壹步“了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

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壹個突出內容。

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遊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

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遊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

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

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盡。

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

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壹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

蘇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

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遊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

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

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

6. 關於遊玩的古詩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