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早晨很美,不信,請看——
每天早晨推開門出去時,刺骨的寒風呼呼地吹著,不時地向我襲來.並且,偶爾會有頑皮的小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就像跳舞壹樣.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樣:有的像銀針,有的像落葉,還有的像碎紙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給大地鋪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樹上,像穿上了銀裝;落在汽車上,就像剛剛出爐的新鮮奶油蛋糕.這美麗的雪景使人們沈浸在清新的空氣裏.到處銀裝素裹,美不勝收.
不過,最能讓人們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覺到冬的氣息的是窗戶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靜靜流淌;有的像聖誕老人,好像來給人們送禮物…冬姑娘真是心靈手巧啊!
在俱樂部,更是人山人海,非常熱鬧.人們都穿著厚厚的棉衣,像棉花包似的.他(她)們伴隨著優美的音樂,進行晨練.
人工湖結上了壹層很厚的冰,壹些調皮的小同學在湖上嬉戲打鬧,從湖面上不時地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冬天,非常寒冷.說實話,我不希望它來臨,可是它來臨時,我卻有異樣的感覺.啊,我愛冬天,因為,冬天“疾風知勁草”,我愛它的品格.
2. 大人們喝酒的場景描寫飲中八仙歌全文:
作者: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壹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1.
知章:即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秘書監.性曠放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他在長安壹見李白,便稱他為“謫仙人”,解所
佩金龜換酒痛飲.這兩句寫賀知章醉後騎馬,搖搖晃晃,像乘船壹樣.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猶不自知,索性醉眠井底.這是誇張地形容其醉態.
賀知章飲酒作詩
2.汝陽:汝陽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見天子.此謂李痛飲後才入朝.麯車.酒車.移封:改換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肅酒泉縣.傳說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3.
左相:指左丞相李適之,742年(天寶元年)八月為左丞相,746年四月,為李林甫排擠罷相.長鯨:鯨魚.古人以為鯨魚能吸百川之水,故用來形容李適之的
酒量之大.銜杯:貪酒.聖:酒的代稱.《三國誌·魏誌·徐邈傳》:尚書郎徐邈酒醉,校事趙達來問事,邈言“中聖人”.達復告曹操,操怒,鮮於輔解釋說:
“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李適之罷相後,嘗作詩雲:“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此化用李之詩句,說他雖罷
相,仍豪飲如常.
4.宗之: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禦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觴:大酒杯.白眼:晉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視俗人.玉樹臨風:崔宗之風姿秀美,故以玉樹為喻.
5.蘇晉:開元(唐玄宗年號)年間進士,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長齋:長期齋戒.繡佛:畫的佛像.逃禪:這裏指不守佛門戒律.佛教戒飲酒.蘇晉長齋信佛,卻嗜酒,故曰“逃禪”.
6.
李白: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應詔至長安,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並賜食,親為調羹,詔為供奉翰林.有壹
次,玄宗在沈香亭召他寫配樂的詩,而他卻在長安酒肆喝得大醉.範傳正《李白新墓碑》載: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
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李白壹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7.張旭:吳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聖”.脫帽露頂:寫張旭狂放不羈的醉態.據說張旭每當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以頭濡墨而書.醒後自視手跡,以為神異,不可復得.世稱“張顛”.
張旭草書
8.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聞名,事跡不詳.卓然:神采煥發的樣子.袁郊在《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
3. 飲酒中寫景的詩句擴寫400字飲酒擴寫 壹陣濕呼呼的露水味兒,透過窗戶,鉆進了鼻子。
迎著金色的陽光,我信步跨出屋門,來到小院裏。又是壹個新鮮的早晨,空氣清冷。
壹輪旭日從東面的山間爬了起來。 漸漸的,街道上熱鬧起來了,來來往往的路人,過往的車馬,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壹副熱鬧的景象。
片刻之後,回到小屋中,斟上壹杯清酒,隨性作幾篇文章,不覺沈浸了美妙的仙境,僻靜的山林,忽的,又好似來到了桃花盛開的桃林中。 酒醒,我安然來到東籬邊,隨手采了幾多菊花。
秋日的菊花呀,又是壹副燦爛的景象。悠然間,擡頭望見了美麗的南山,或許,就有位老神仙住在那有著淡淡清清霧氣的山上吧! 秋日的黃昏下,山谷中的微風帶著絲絲涼意,裹著點點花香,向山的這頭飄來。
歸巢的鳥兒們合群結伴飛回了家。 此情此景包含了多少的人生真趣呀,這時候,想要用壹個詞語去描繪這美妙的景色,卻早已忘記將用什麽語言去形容了。
4. 飲酒中寫景的詩句擴寫400字飲酒擴寫
壹陣濕呼呼的露水味兒,透過窗戶,鉆進了鼻子。迎著金色的陽光,我信步跨出屋門,來到小院裏。又是壹個新鮮的早晨,空氣清冷。壹輪旭日從東面的山間爬了起來。
漸漸的,街道上熱鬧起來了,來來往往的路人,過往的車馬,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壹副熱鬧的景象。
片刻之後,回到小屋中,斟上壹杯清酒,隨性作幾篇文章,不覺沈浸了美妙的仙境,僻靜的山林,忽的,又好似來到了桃花盛開的桃林中。
酒醒,我安然來到東籬邊,隨手采了幾多菊花。秋日的菊花呀,又是壹副燦爛的景象。悠然間,擡頭望見了美麗的南山,或許,就有位老神仙住在那有著淡淡清清霧氣的山上吧!
秋日的黃昏下,山谷中的微風帶著絲絲涼意,裹著點點花香,向山的這頭飄來。歸巢的鳥兒們合群結伴飛回了家。
此情此景包含了多少的人生真趣呀,這時候,想要用壹個詞語去描繪這美妙的景色,卻早已忘記將用什麽語言去形容了。
5. 《飲酒》賞析 作文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壹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壹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鉆營取巧的壹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壹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壹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壹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壹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麽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壹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沈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麽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妳怎麽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壹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麽,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麽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壹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壹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壹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壹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壹得壹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壹瞬間,有壹種***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壹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壹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壹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壹問壹答的形式,揭示出壹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註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麽壹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6. 走近李白的飲酒詩作文走進李白600字作文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大概我就是從這裏開始接觸到妳的吧!
妳用妳的筆法書寫著充滿詩情的世界,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看過了多少美景,走過了多少崎嶇,面對友人,妳發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的感慨;面對離別,妳道出了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瀟灑。妳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勾勒出了壹幅美麗的畫面,妳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抒發了樂觀豁達的胸懷。
狂傲不羈的性格成就了妳的浪漫主義,九百多首的詩歌鑄就了妳詩仙的地位。功名利祿妳不要,卻渴望餵馬、劈柴、周遊世界的生活。妳敢於抒發自己內心的不滿,曾令龍巾拭吐,禦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妳用妳獨特的方式向那些醜陋的面目提出抗議,妳用妳細膩的筆法贏得了多少世人的稱贊與傳頌!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在不如意時,妳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寫盡了幾多歡笑與哀愁?在經歷人生磨難之後,妳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呼喊,逍遙地踏上了遊歷之路。
李白,妳是唐詩中的珠穆朗瑪,妳是精神界的萬裏長河。妳用詩作滋潤了壹代又壹代後人,綿延千年,經久不衰,妳讓自身在這種亙古不衰中升華到了壹個不可企及的高度!
7. 李白的飲酒作詩的故事李白的傳說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綿州彰明縣人,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他的大部分詩歌反映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書這樣的:傳說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壹天,在路上看見壹位老大娘磨鐵棒,說要把它磨成針。
李白因此受感動,從此奮發學習,終於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就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李白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誌,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名山大川。 壹天清晨,李白象往日壹樣,在歙縣城街頭的壹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裏有人在問話:“老人家,妳這麽壹大把年紀,怎麽能挑這麽多柴草,妳家住哪?” 回答的是壹陣爽朗的大笑聲。
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壹驚。
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壹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裏。最近,他常到這壹帶來遊歷,每天天壹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
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壹路走壹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壹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麽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籲籲,腰酸腿痛,定神壹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壹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裏,李白怎麽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壹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壹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壹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壹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幹糧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裏。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壹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裏,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巖石上睡壹會;餓了,摘壹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壹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
李白壹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壹瘸壹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 *** 山下。
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壹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壹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壹首詩: “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壹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
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壹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
李白索性往邊上壹蹲,壹邊欣賞山中的景致,壹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壹只小船,壹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
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禦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願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
這時,老人瞟了李白壹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壹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擡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妳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壹揖。
老人楞住了:“妳是李白?李白就是妳?”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壹聽,雙手壹拱:“哎呀,妳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麽,不過是詩海裏的壹滴水罷了。
妳這大海怎麽來向壹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壹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妳,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
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裏,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
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壹片,隨溪水壹起送到百裏千裏之外…… 至今,許多遊人壹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遊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