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2、《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4、《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6、《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7、《武侯廟》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8、《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9、《規雁》
東來千裏客,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
10、《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關於杜甫的詩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壹生寫詩壹千四百多首。
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壹,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壹時期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壹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
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壹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壹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
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壹段比較安定的生活。
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
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壹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壹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壹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壹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沈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
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
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
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
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壹九○。
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誕生1250周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壹。
杜詩向以反映現實和憂國憂民備受推重,有詩史之譽。現存壹千四百五十八首杜詩當中,三十五歲入京之前所作僅二十四首,其中惟《望嶽》、《房兵曹胡馬詩》、《畫鷹》三首較有特色,屬於寫景詠物之作。
入京之後,由於長期不得入仕,處境困苦,使他逐漸接近社會下層,並對社會弊端有了深切感受,於是寫下《兵車行》和《麗人行》,從兩個極端反映了天寶年間的社會真實。但這樣的名篇在其居留長安時期的詩作中尚屬鳳毛麟角。
十年間寫詩不足百首,且多屬於陳情述德之作。安史之亂爆發,十年來追求功名之心終告結束,此刻寫下了名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既是叛軍攻陷長安前的壹幅社會縮影,也包含詩人自己的切身哀痛;個人的窮困和人民的命運相溝通,杜詩成為壹代詩史即由此開始。
以後,他陸續寫下《哀王孫》、《悲陳陶》、《悲青阪》、《哀江頭》、《北征》、《羌村》以及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壹系列以直陳時事為主的古詩,用壹幅幅慘絕人寰的社會畫面,充分反映出戰爭的殘酷和時代的悲劇性。以秦州詩為轉折的後期杜詩,不再以直陳時事為主,而是以自嘆身世為主,社會時事已淡化為時隱時現的背景。
但杜詩並未因此失去其詩史性質。其名篇如《宿府》、《登樓》、《白帝》、《閣夜》、《登高》、《秋興》、《詠懷古跡》、《登嶽陽樓》等,無不。
3.關於杜甫寫的詩卷216_1nbsp;「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杜甫nbsp;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nbsp;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nbsp;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nbsp;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nbsp;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nbsp;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nbsp;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nbsp;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nbsp;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nbsp;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nbsp;常擬報壹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nbsp;卷216_2nbsp;「送高三十五書記」杜甫nbsp;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
nbsp;饑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高生跨鞍馬,有似幽並兒。
nbsp;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nbsp;答雲壹書記,所愧國士知。人實不易知,更須慎其儀。
nbsp;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
nbsp;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常恨結歡淺,各在天壹涯。
nbsp;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悲。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
nbsp;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邊城有餘力,早寄從軍詩。
nbsp;卷216_3nbsp;「贈李白」杜甫nbsp;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nbsp;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nbsp;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nbsp;卷216_4nbsp;「遊龍門奉先寺(龍門即伊闕壹名闕口在河南府北四十裏)」杜甫nbsp;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
nbsp;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nbsp;卷216_5nbsp;「望嶽」杜甫nbsp;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nbsp;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nbsp;卷216_6nbsp;「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杜甫nbsp;東藩駐皂蓋,北渚淩青荷。海內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nbsp;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nbsp;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nbsp;卷216_7nbsp;「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亭對鵲湖」杜甫nbsp;新亭結構罷,隱見清湖陰。跡籍臺觀舊,氣溟海嶽深。
nbsp;圓荷想自昔,遺堞感至今。芳宴此時具,哀絲千古心。
nbsp;主稱壽尊客,筵秩宴北林。不阻蓬蓽興,得兼梁甫吟。
nbsp;卷216_8nbsp;「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杜甫nbsp;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故人今居子午谷,nbsp;獨在陰崖結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寒。nbsp;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
知君此計成長往,nbsp;芝草瑯沼ΤぁL嘰***豢膳剩律碭5睪蝸羲nbsp;卷216_9nbsp;「今夕行(自齊趙西歸至鹹陽作)」杜甫nbsp;今夕何夕歲雲徂,更長燭明不可孤。鹹陽客舍壹事無,nbsp;相與博塞為歡娛。
馮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梟盧。nbsp;英雄有時亦如此,邂逅豈即非良圖。
nbsp;君莫笑劉毅從來布衣願,家無儋石輸百萬。nbsp;卷216_10nbsp;「貧交行」杜甫nbsp;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nbsp;此道今人棄如土。nbsp;卷216_11nbsp;「兵車行」杜甫nbsp;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nbsp;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闌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nbsp;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nbsp;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nbsp;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nbsp;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nbsp;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nbsp;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nbsp;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nbsp;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是嫁比鄰,nbsp;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nbsp;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nbsp;卷216_12nbsp;「高都護驄馬行(高仙芝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杜甫nbsp;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此馬臨陣久無敵,nbsp;與人壹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nbsp;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nbsp;交河幾蹴曾冰裂。五花散作雲滿身,萬裏方看汗流血。
nbsp;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青絲絡頭為君老,nbsp;何由卻出橫門道。
nbsp;卷216_13nbsp;「天育驃騎歌(天育,廄名,。
4.杜甫對於自己詩歌創作他認為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詩句杜甫對於自己詩歌創作他認為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容博覽群書,把書讀透,積累下來,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作者]杜甫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壹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5.求杜甫為民而作的詩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傾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背景)公元761年,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肋,於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壹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 杜甫在這首詩裏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壹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2、三吏三別
詳細看這裏:/view/29290.htm
6.杜甫寫的詩有哪些1、《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2、《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3、《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4、《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5、《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7、《野望》
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淒淒。
山連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綠,目極傷神誰為攜。
8、《即事》
百寶裝腰帶,真珠絡臂鞲。
笑時花近眼,舞罷錦纏頭。
9、《對雪》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10、《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11、《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12、《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壹樽酒,重與細論文。
13、《寒食》
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
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
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
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14、《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5、《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6、《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17、《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7.杜甫寫的清新自然的詩有哪些《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第壹首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誌。第二首詠華山之作,流露出官場失意之情。
文學賞析
第壹首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壹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壹切的雄心壯誌,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壹句,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壹個“鐘”宇把天地萬物壹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壹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壹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裏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壹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壹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壹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壹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壹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