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淡物自輕,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2.《旅行》汪國真,賞析提問中的詩句表達的是壹種樂觀的心態,旅行如人生,這是對人生的深刻認知。就這麽個意思!
《旅行》
作者:汪國真
凡是遙遠的地方
對我們都有壹種誘惑
不是誘惑於美麗
就是誘惑於傳說
即使遠方的風景
並不盡如人意
我們也無需在乎
因為這實在是壹個
迷人的錯
仰首是春 俯首是秋
願所有的幸福都追隨著妳
月圓是畫 月缺是詩
3.描寫著名景點的詩句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長江兩岸的安徽省當塗縣與和縣的東梁山與西梁山
寫的是贊祖國大好河山的抒情詩
描述西湖的詩句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寄題余杭郡樓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歷二十政,宦遊三十秋。
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頭。
綠觴春送客,紅燭夜回舟。
不敢言遺愛,空知念舊遊。
憑君吟此句,題向望濤樓。
和西川李尚書漢州微月遊房太尉西湖
唐劉禹錫
木落漢川夜,西湖懸玉鉤。旌旗環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極想前事,神交如***遊。瑤琴久已絕,松韻自悲秋。
潁州從事西湖亭宴餞
唐許渾
西湖清宴不知回,壹曲離歌酒壹杯。
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臺。
蘭堂客散蟬猶噪,桂楫人稀鳥自來。
獨想征車過鞏洛,此中霜菊繞潭開。
題磻溪垂釣圖
唐羅隱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重別西湖
唐李紳
浦邊梅葉看雕落,波上雙禽去寂寥。
吹管曲傳花易失,織文機學羽難飄。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勵秋深拂翠翹。
繁艷彩毛無處所,盡成愁嘆別溪橋。
曉出凈慈寺
宋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長江: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泰山喜雨
[元]張誌純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
高臥今何在,東山似此山。
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嶽山
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蘇東坡《湖上初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
蘇軾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嘀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
4.關於旅遊的詩句有哪些1. 《郊行即事》程顥(宋代)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譯文: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壹片碧綠。
2. 《春遊湖》徐俯(宋代)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譯文:下了幾天雨,河水漲起來淹沒了小橋,人不能過河,正在這時候,壹葉小舟從柳陰下緩緩駛出。
3. 《玉樓春·春景》宋祁(宋代)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譯文信步東城感到春光越來越好,皺紗般的水波上船兒慢搖。條條綠柳在霞光晨霧中輕擺曼舞,粉紅的杏花開滿枝頭春意妖嬈。
4. 《琵琶仙·雙槳來時》姜夔(宋代)
春遊之盛,西湖未能過也。
譯文:吳興春遊的壯觀場面,西湖也不能相比。
5. 《遊園不值》宋代(葉紹翁)
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
譯文: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妳看,那兒有壹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墻頭來。
6. 《湖上》徐元傑(宋代)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譯文: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壹只只船兒盡興而歸。
7. 《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歐陽修(宋代)
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譯文:在南郊的園林中遊春,和暖的春風中,時時聽到馬的嘶鳴。
8. 《後庭花·壹春不識西湖面》許棐(宋代)
東風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譯文:東風哪會曉得我琵琶聲中的憂怨,刮來刮去又把花兒吹落壹片。
9. 《琵琶仙·雙槳來時》姜夔(宋代)
雙槳來時,有人似、舊曲桃根桃葉。
譯文:江面上蕩著雙槳劃來壹只小船,我忽然發現,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戀人。
10. 《思帝鄉·春日遊》韋莊(唐代)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譯文:春日踏青郊遊,風吹杏花滿頭。田間路上是誰家少年,青春如花真風流。
5.關於旅行的唯美的詩或句子1.人生至少要有兩次沖動,壹為奮不顧身的愛情,壹為說走就走的旅行。
2.有的事情現在不做,就壹輩子也不會做了。
3.每個人在他的人生發軔之初,總有壹段時光,沒有什麽可留戀,只有抑制不住的夢想,沒有什麽可憑仗,只有他的好身體,沒有地方可去,只想到處流浪
4.人生就像壹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讓心靈去旅行!
5.壹個人,壹條路,人在途中,心隨景動,從起點,到盡頭,也許快樂,或有時孤獨,如果心在遠方,只需勇敢前行,夢想自會引路,有多遠,走多遠,把足跡連成生命線。
6.夢想,並不奢侈,只要勇敢地邁出第壹步。
7.因為有夢,所以勇敢出發,選擇出發,便只顧風雨兼程。
8當妳決定去做某件事情,全世界都會幫妳。——《搭車去柏林》
9.旅行就是,即使是同壹個世界,妳們發現的卻是不壹樣的世界。
——《露西亞的情人》
10.有多少和我壹樣,坐在不足10平米的空間裏,
看著書裏九萬五千公裏的絢麗。
又或是和我壹樣,擁有壹顆比九萬五千公裏還遼闊的心,
卻坐在不足壹平米的椅子上.
6.山水遊記的古詩的賞析杜甫《望嶽》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 2004-9-14 23:59:00 瀏覽:1692 相關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
這壹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
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壹首,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7.山水遊記的古詩的賞析杜甫《望嶽》
欄目:唐詩鑒賞 作者:情詩網 2004-9-14 23:59:00 瀏覽:1692 相關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壹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壹首,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8.關於 旅行的詩句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出塞》)
2、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3、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 (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6、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7、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南唐.李煜.《相見歡》)
8、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9、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已壹年 (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10、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 (唐.杜牧.《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