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鄉愁呀,如輕煙似的鄉愁呀!”讀完這篇優美的散文,每個人都會被鄭振鐸先生那韻致曼妙的文筆和深情誠摯的鄉愁所感動。
鄭振鐸先生在我國現代歷史上,是壹位傑出的文化人。他出生在1896年,福建長樂人。他是個文學家,創作了不少小說、詩歌和散文,出版了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詩集《雪朝》、散文集《海燕》等;他更是壹個優秀的學者,完成了《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文論集》等學術著作;他又是壹個文獻學家,壹個出版家,為國家的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解放以後,他長期擔任國家文化戰線的領導工作。1958年,他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國外,因飛機失事而不幸遇難。
《海燕》是我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在遠離故鄉的大海上,作者見到了自由飛翔的海燕,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深情地回憶起故鄉的小燕子——那些在春天的綠柳繁花中翻飛的小燕子,那些“橫標”於故鄉粼粼湖面上的小燕子,那些“憩息”於故鄉電線上的小燕子,那些往來於故鄉“快樂家庭”屋梁上匾額後的小燕子……這壹幅幅美好的畫面,是作者夢中的美景,是作者在海船上對故鄉的回憶。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作者盡情地描繪了在蔚藍色的海天之間,“雋逸的從容的”海燕。在他的筆下,海是那樣的“溫秀可愛”,天是那樣的澄徹美麗,這些小燕子是那樣的安閑、舒適——“它們果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麽?”於是,那“輕煙似的鄉愁”便不知不覺中滋生、升騰起來。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把這篇文章理解成抒寫淡淡鄉愁的話,那就真的是短視無知了。如果我們發解到鄭振鐸先生是在怎樣的時代、怎樣的遭遇、怎樣的心情下寫出這篇文章的,那麽,對這“輕煙似的鄉愁”的理解,會更加的深刻。
這篇文章,首次發表在1927年6月26日的《文學周報》(第273期)上。而寫作的時間,正好在壹個月前,5月26日。1927年,那正是中國社會大革命、大變革的波瀾壯闊的時代。當時,鄭振鐸先生正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作為壹個追求進步的文化人,他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革命的文化事業之中,為大革命的深入發展而激動不已,為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而歡欣鼓舞。
4月12日,蔣介石突然發動了反革命政變,血腥捕殺***產黨人和革命工人。鄭振鐸深感震驚和憤怒。第二天,上海總工會組織抗議集會和遊行,遭到了反動軍隊的屠殺。鄭振鐸參加了這次遊行,險些遭受毒手,幸虧工友沖上來與敵人搏鬥,他奮力撕掉被抓住的衣袖,才得以脫險。14日,上海知識界給國民黨吳稚暉等人寫信抗議,鄭振鐸是第壹個簽名者。這是四壹二政變後,中國知識分子對國民黨反***屠殺的第壹個抗議書。吳稚暉大為震怒,通知軍隊按名搜捕。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4月底,鄭振鐸悲憤地得知李大釗犧牲的消息。在親朋好友的不斷催促下,他終於決定赴歐洲避難。5月21日,他乘坐法國郵輪“阿托士第二”號,離開了上海。
在鄭振鐸先生的內心中,是極其不願意離開自己的祖國和親友的。5月23日,他在船上寫的散文《離別》中,寫到:
“我不忍離了中國而去,更不忍在這大時代中放棄每人應做的工作而去,拋棄了許多親愛的勇士們在後面。”
“暫別了,暫別了,在各方面爭鬥著的勇士們,我不久即將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妳們當中了。”
5月24日,船到了香港。26日晚上,在香港前往越南西貢的途中,在中國浩瀚的南中國海上,鄭振鐸先生寫作了這篇《海燕》。6月10日,在船上,他又完成了散文《回過頭去——獻給上海的諸友》。他想念在上海堅持戰鬥的好友:胡愈之、王伯祥、顧頡剛、周予同、葉聖陶、沈雁冰、許地山等等。
是的,這就是鄭振鐸先生的鄉愁。他記憶中的春色盎然的故鄉,就是那白色恐怖中的血雨腥風的上海;他所懷念的翩然飛翔的小燕子,就是在上海以筆作槍、堅持工作的朋友們。壹個“鄉愁”,蘊含的內容可以如此地豐富厚重。鄉愁的背後,激蕩著壹顆壯士的心,縈繞著遊子無限的深情。在《歐行日記》裏,鄭振鐸先生寫道:
“中國,我愛的中國,……我雖然離了妳,我的全心都縈在妳那裏,決不會壹刻忘記的。我雖離開妳,仍將為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