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並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壹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接著,開始贊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復出現,把從“啊!黃河!/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妳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
像壹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並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序曲→ 主體 →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擴展資料:
黃河頌?
黃河,全長約五千四百六十四公裏,流域面積約七十五萬兩千四百四十二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眾多的沖積平原。?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最主要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黃河頌是根據黃河流域形成發育的地理、地質條件及水文情況,黃河幹流河道可分為河源、上、中、下遊為創造背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