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寫些什麽內容,我講給她聽,孫女總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木蘭生活在北朝時代,是壹千多年前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時代。“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從小就學習和承擔為家人織布的工作,她們壹家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簡樸生活。
邊疆的戰爭,打破了木蘭壹家寧靜的田園生活。木蘭看到“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想到的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盡管木蘭還有壹個姐姐,她不是長女,但她還是義無反顧,主動提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體現了木蘭對家庭的責任感。誰說女子不如男,木蘭是個尚武的女兒身,為了這個家,她願意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她的愛國情懷,首先表現在對家庭的熱愛、勇敢承擔父親的兵役上。這就是木蘭最樸素的家國情懷。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詩寫木蘭壹家,為了出征,經歷壹番精心的準備。舍小家,為大家,全力以赴,不計較個人家庭得失。準備就緒,木蘭跨著駿馬出征了。為國家,不惜人力物力,木蘭愛國情懷就是實實在在的替父從軍。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八句詩濃墨重彩地寫出木蘭出征路上對家的無比依戀。兩個排偶句型中,兩次反復用“不聞爺娘喚女聲”來突出木蘭出征路上對爺娘的無比思念和對家的依依不舍。為後詩寫木蘭的軍功作鋪墊,正因為對家的無比熱愛,才激發她在戰場上勇往直前,所向無敵。
“萬裏赴戎機,關心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壹段寫十二年的軍旅生活。軍旅生活只是作為背景材料加以概述,作者並沒有突出戰爭的血腥和殘酷。“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是用互文的修辭方法,簡要地概述將軍壯士有的在征戰中戰死沙場了,有的幸存下來凱旋而歸了。英姿颯爽的木蘭身經百戰,終於凱旋歸來了。這樣寫,表達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這壹段寫論功行賞,木蘭功高勞大得到天子接見,木蘭不求高官厚祿,只願意解甲歸田,回故鄉與家人團聚。寫出木蘭從軍的初心不改,就是替父從軍。現在戰爭結束了,她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所以毅然決然回到溫暖的家中。十二年戎馬生涯,並非為了功名利祿,只是為了替父從軍,盡了父親作為黎民百姓對國家應盡的義務。此段詩,從側面描寫功名利祿與家庭溫暖相比較,木蘭選擇了家庭的溫暖,選擇了與家人團聚。木蘭對家庭的依戀,如同壹條紅線貫穿整首詩,木蘭對家庭熱愛的感情始終壹以貫之。因為愛家而愛國,是木蘭的家國情懷。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這壹段詩用互文的修辭手法描寫家庭成員知道木蘭要回來時的迎接活動。出郭相迎,穿著盛裝,殺豬宰羊,竭盡家庭所能,熱烈歡迎木蘭凱旋。這壹段正面描寫木蘭家庭的濃濃的溫馨親情,這種親情,金子不換。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壹段,寫木蘭回到家裏時的情景。首先是身份回歸。回到家中,不必女扮男裝了,脫去戰袍,恢復女兒身份,戰場上的將軍壯士,脫下戰袍就是爺娘的女兒,大姊的小妹,小弟的二姊。從木蘭回家時高興的心情,寫出木蘭對寧靜和平生活的渴望。替父從軍的目的就是為了保家衛國,保家衛國就是為了寧靜和平生活,寧靜和平生活就是為了這份濃濃的親情。親情就是無價之寶,就是永恒的家國情懷。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寫木蘭的夥伴得知木蘭是女郎時的反應。驚訝的同時是羨慕,羨慕的同時是崇拜。這是全詩情感抒發的高潮部分。
“雄兔腳樸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木蘭女扮男裝不容易被發現的原因。全詩故事高潮後的尾聲,詩歌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
翻開北朝民歌《木蘭辭》,撲面而來的是暖暖的家國情懷。壹遍又壹遍誦讀,越過歷史的千山萬水,女扮男裝花木蘭的英姿如在眼前。我們仰慕女英雄木蘭,我們傳承了華夏家庭濃濃的親情,我們禮贊有國才有家的家國情懷。
(寫於2020年2月14日)
後記:木蘭從軍的故事和詩歌可能都產生於北魏。公元四O七年至四九三年之間,北方的鮮卑族政權北魏與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人民***和國境內的柔然族,曾發生過多次大的戰役。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等地,正是北魏與柔然交戰的戰場。《木蘭辭》可能就是以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為背景的北朝民歌。《木蘭辭》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民歌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