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治學方法詩句

關於治學方法詩句

1.有關治學方法的名言警句

有關治學方法的名言警句:

1、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出自《孟子?告子上》。規矩:法則。意思是:高明的工匠教授別人,壹定會按照法則,而學習的人本身也應當遵循法則。

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上》規:圓規。矩:曲尺。意思是:不使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用來比喻行事如果沒有準則,就什麽事情也辦不好。

3、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教育不應分貧富貴賤、地域種族等類別,而是應當對於什麽樣的人都應該給予教育。

4、才多俗美,更數十年猶得收其實用者,其教使之然也出自明代張嶽《草堂學則》。更:經歷。意思是:人才之眾多,風俗之淳美,再經歷十年仍能受益,這都是教育帶來的結果。

5、引而不發,躍如也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教育別人就像教別人射箭壹樣,只將弓拉滿,但不發箭,只做出壹種躍躍欲試的樣子。比喻教育要善於啟發。

6、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出自清代朱舜水《勸興》。勸:鼓勵。意思是:尊重教育、鼓勵辦學,是國家建設的根本;挖掘賢士、培養人才,是治理政務的首要。

2.誰有兩首講治學方法的古詩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壹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蝶戀花①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雕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⑤

山長水闊知何處。

3.治學求進的詩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

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 蒲松齡:《阿寶》

攀登科學文化的同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

—— 高士其

青年同誌們必須記住,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壹切文化遺產得著,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要知道,在這條路上克服困難,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興奮劑。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學問對於人們要求最大的緊張和最大的熱情。

—— 巴甫洛夫

……科學是到處為家的,——-不過只是任何不播種的地方,它是不會使其豐收的。

—— 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壹意求之。

—— 蘇軾:《東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壹般。就壹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 朱熹:《朱子語類大全》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壹,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 朱熹:《訓學齋規》

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壹件卻到地也。

—— 戴震:《戴東原先生年譜》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 鄭板橋

無所不能的人實在壹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壹無所專……

—— 《韜奮文集》

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 《周恩來選集》

讀書也象開礦壹樣,"沙裏淘金"。

—— 趙樹理

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題目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題目的膚表的見解,先瀏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智識。我對該書的終末,就懂得它的起音。這是我所能介紹給妳唯壹正解的方法。

—— 狄慈根:《辯證法的邏輯》

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托爾斯泰

4.孔子有關治學方法的語句

孔子關於治學的九條名言第壹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註釋:(1)學而時習之——時,時時,經常;習,演習,復習。

(2)說——同“悅”。譯文:孔子說,學了,又經常復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點評:這裏,孔子掌握了壹條很重要的學習規律。

對有的需要牢記,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復雜的文化,看壹遍、兩遍是不行的,必須反復多讀、多看,反復記憶,這樣才會把所學的文化理解透徹和和記憶深刻。第二條: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註釋:“重”指莊重、沈穩、踏實。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沈穩、踏實就沒有威嚴,就是學習了文化也不能鞏固。

點評:壹個人不莊重、沈穩、踏實就會浮躁,輕薄。浮躁,輕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沒有威嚴,自然也不能搞好學習。

第三條: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已經學到的文化,又發現(創造)了新的文化,這樣就可以作老師了。

點評:相對而言,學習文化易,創造文化難。創造文化就是把學習到的文化融會貫通(其中當然要結合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從而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等。

這當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認為,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就可以當老師了。

第四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註釋:(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險。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思考,那就會陷入迷惑而無所收獲;只是思考而不讀書,那是危險的。

點評:孔子在這裏是要人們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這壹條與“溫故而知新”是有聯系的。

怎樣才能“知新”,就是用我們的大腦思考問題。當然不是憑空思考,而是將所學到的知識和社會實踐融匯起來思考。

只學不思考,則不會有新的收獲,不能創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沒有“培養基”(實驗室裏生物繁殖、生長的基本條件),失去了理論指導,使我們的思考往往會失去目標,其結果是空想、泛想,甚至會陷入歧途。

第五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知道。

點評:這是孔子告誡人們,對於求知來說,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是知也”裏的“知”,不是說的知道了應學習掌握的文化,而是說,只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離真正的“知道”也就不遠了。

第六條: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

點評:從這裏,我們看到孔子的學習求知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值得後人發揚和學習。

孔子把學習求知當作壹生的事業。年雖老,精力不濟,但他仍然堅持這種可貴精神。

這裏的“道”,應該理解為壹個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第七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這裏,孔子是指某壹個人聰明而好學,不以問在下的人為恥辱。點評:這個人是指壹個叫孔文子的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道:孔文子這個人因為什麽緣故謚他為“文”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明而好學,又不以問在下的人為恥辱,所以給他“文”的謚號。“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堅毅不移的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既是積極的學習態度,還有科學的求知方法。

看來,壹個人學習、求知要具備的素質是很多的。第八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註釋:(1)好——喜好。(2)樂之者——為從事某種學問而感到快樂的人。

譯文:孔子說,對於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為從事它而感到快樂的人。點評:孔子這是說的壹個求知者對某種文化的鉆研愛好的程度,如以它為快樂,那就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這種求知精神超過前兩種精神。這種精神是最高級的求和精神。

有了這種求知精神,再彌堅的學習堡壘也是可以攻破的。第九條: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給他比較高深壹些的學問,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給他高深的學問。點評:不要誤以為,孔子在這裏對教育對象分了等級,看不起智力較低的求知者。

人群之中,智力的高與低是客觀存在的。孔子提出這個教育觀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恰恰是主張的科學的教育方法。

5.孔子有關治學方法的語句

孔子關於治學的九條名言

第壹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註釋:(1)學而時習之——時,時時,經常;習,演習,復習。

(2)說——同“悅”。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經常復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

點評:這裏,孔子掌握了壹條很重要的學習規律。對有的需要牢記,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復雜的文化,看壹遍、兩遍是不行的,必須反復多讀、多看,反復記憶,這樣才會把所學的文化理解透徹和和記憶深刻。

第二條: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註釋:“重”指莊重、沈穩、踏實。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沈穩、踏實就沒有威嚴,就是學習了文化也不能鞏固。

點評:壹個人不莊重、沈穩、踏實就會浮躁,輕薄。浮躁,輕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沒有威嚴,自然也不能搞好學習。

第三條: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的已經學到的文化,又發現(創造)了新的文化,這樣就可以作老師了。

點評:相對而言,學習文化易,創造文化難。創造文化就是把學習到的文化融會貫通(其中當然要結合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從而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等。這當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認為,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就可以當老師了。

第四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註釋:(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險。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思考,那就會陷入迷惑而無所收獲;只是思考而不讀書,那是危險的。

點評:孔子在這裏是要人們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這壹條與“溫故而知新”是有聯系的。怎樣才能“知新”,就是用我們的大腦思考問題。當然不是憑空思考,而是將所學到的知識和社會實踐融匯起來思考。只學不思考,則不會有新的收獲,不能創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沒有“培養基”(實驗室裏生物繁殖、生長的基本條件),失去了理論指導,使我們的思考往往會失去目標,其結果是空想、泛想,甚至會陷入歧途。

第五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知道。

點評:這是孔子告誡人們,對於求知來說,要有老老實實的態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是知也”裏的“知”,不是說的知道了應學習掌握的文化,而是說,只要有老老實實的

態度,離真正的“知道”也就不遠了。

第六條: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

點評:從這裏,我們看到孔子的學習求知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值得後人發揚和學習。孔子把學習求知當作壹生的事業。年雖老,精力不濟,但他仍然堅持這種可貴精神。這裏的“道”,應該理解為壹個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

第七條: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這裏,孔子是指某壹個人聰明而好學,不以問在下的人為恥辱。

點評:這個人是指壹個叫孔文子的人。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道:孔文子這個人因為什麽緣故謚他為“文”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明而好學,又不以問在下的人為恥辱,所以給他“文”的謚號。“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堅毅不移的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既是積極的學習態度,還有科學的求知方法。看來,壹個人學習、求知要具備的素質是很多的。

第八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註釋:(1)好——喜好。

(2)樂之者——為從事某種學問而感到快樂的人。

譯文:孔子說,對於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為從事它而感到快樂的人。

點評:孔子這是說的壹個求知者對某種文化的鉆研愛好的程度,如以它為快樂,那就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這種求知精神超過前兩種精神。這種精神是最高級的求和精神。有了這種求知精神,再彌堅的學習堡壘也是可以攻破的。

第九條: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給他比較高深壹些的學問,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給他高深的學問。

點評:不要誤以為,孔子在這裏對教育對象分了等級,看不起智力較低的求知者。人群之中,智力的高與低是客觀存在的。孔子提出這個教育觀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恰恰是主張的科學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