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賞析壹篇散文,800字。

賞析壹篇散文,800字。

浮生若夢,掩袖壹笑彈指間

壹簾幽夢長,子夜情未央。  

曉來誰染鬢成霜?淚落已千行。

把酒酬月人茫茫,白了少年郎。

對鏡愁容卷千丈,怎掩藏?暗思量,豈敢忘?

時光殘缺了曾經信望天空的真純,美好的記憶在腦海中漸漸的被定格存儲,那熟悉的景物,在歲月的河流中早已被洗刷的陌生了。殘留在手掌裏的余溫,在物是人非的淒涼中,也已隨著記憶慢慢的冷卻了。曾未經世事的年少之心,在浮華的生活面前,漸漸的由急躁變得沈穩。隨著歲月的流逝,美好的青春在悄無聲息中慢慢的消亡,但無需抱怨,因為漫長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在這錯落的人生之途中,帶著壹份虔誠之心慢慢的行走,不知我小心翼翼的腳步,是否能夠踏出壹片純凈而芬芳的未來?? 

難以止息歲月的匆匆流逝,壹如那些不可挽留的事物般,縱使有太多的不舍與眷戀,那也已無濟於事。或許失去了的便就註定不可擁有,過多的去強求只會徒添無謂的傷口,只是,那顆不知悔改的心卻讓我壹時難以放下。靜靜的梳理著破碎了的心緒,此時的無言使得我產生了壹種無由的恍惚、懈怠的倦,壹時不知如何才能釋懷。只是,有些事,雖然早已明了,但是卻壹直找不到借口忘掉,那些看似不羈的笑容背後,不知又暗藏了多少偽裝?看起來的荒唐,不知又荒了誰人的思念?在這無關過去與曾經的過往裏,就讓我壹人獨守花殘、獨伴月落,用壹枚多情楓葉的落拓,去祭奠紅塵中的緣錯。?  

泛黃的記憶在腦海中慢慢的脫落,俯身去輕拾時卻已破碎滿地,也許應該忘記了的真的不應該再記起,可上天卻便便給予我了這麽強的記憶,任我如何的想把壹切不順之事抖落,可在我壹再的堅持下,壹切又顯得那麽徒然。?  

無法剔除有關紅塵裏的糾葛,成天的胡思亂想真的可謂是壹種苦痛的折磨。在這錯落的紅塵中,我忘掉了自己,忘掉了過去,可獨獨無法忘記妳,妳給予我的那些美好記憶,不知我應該要有多堅強才能做到遺忘?也許思念是壹種蠱,壹旦染上了,自己就將會變成陌生的自己,可是到最後,縱然是心痛的無力承受,卻又難以找到戒掉這種苦痛的勇氣。在這滾滾紅塵中,或許壹切都只是夢幻,待到某日自己真的醒來時,那些所謂的執著,也只不過是壹個自欺欺人的謊言,壹個被自己誇張了的華麗虛張聲勢而已,無他。?  

人生恍如壹夢中,生之百年,也不過彈指壹揮間的短暫而已。只是其間總是免不許多的坎坷要走,在這迂回的人生之路中,不知我與誰的相遇會是我此生命途中的最美點綴?我壹直在尋覓著,可至今卻無果。也許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回頭看看自己走的路,途中或許會美景疊生,令我留連忘返,但是,我卻不能為之而止步,因為我的夢在遠方,在伸手觸及不了的地方。?  

在壹個人的世界裏,四周總是那麽的寧靜,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拂去了內心的狂躁,帶著壹份隨意的心境去感知這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也許會在某個瞬間自己恍然的發現,曾經費盡心機想要忘掉的人和事,真的就在自己的念念不忘中變得忘卻了。也許是思的不夠深、念的不夠切吧,但在這歲月的河流中,壹切的執著與等待又顯得是那麽的膚淺,在靜靜的回想中,壹切都已隨著記憶而沈湮。? 

歲月的刻刀錯亂了我的容顏,茫然的人生在不斷的上演,我只願在今後的命途中,能擁壹份淡定、來把美好的人生裝點。任歲月的風霜染白我滿懷的柔情,我將用笑容來緬懷回不去的曾經。? 

浮生恍如壹夢中,夢醒壹切俱成空。得失成敗了無憑,掩袖壹笑夢曾經。?

月下仿徨,妳已不復當年模樣

曉風伴銀鉤,影亂難拼湊。?

殘月獨存倚寒樓,涼風輕襲纏衣袖。? 

悵然撫簫奏,無言淚自流。? 

杯盞猶握點滴酒,銅鏡不改容顏瘦。? 

佳人面掛兩行愁,欲說語又休。?

情字已堪憂,怎挽鴛鴦扣?

冷清的夜在漫長的等待中,已顯得毫無溫存之意了,壹切仿佛都是白晝過後殘留下的空白,熱情散卻之後,四周壹片的沈寂,就連心也顯出壹副冰涼狀,真不知淒涼之感何時才可散退。如今守著壹扇虛掩的窗,靜靜的來把思緒梳理。閑來無事間,隨手抓壹把遺落下的清輝,借著淡淡的月色,我輕蘸壹簇月的純潔,凝盡指間最後殘留的壹絲氣力,用殘缺來渲染我滿懷的離愁與別緒。不知這點點的疏星與淡月可否憐憫?雖然此情不關風與月,但只願其能滿載我之情意,順著這壹瀉萬裏的月光,把我之向往,輕輕的遙寄到心旌搖曳的遠方。? 

幾縷涼風依舊肆意的從臉龐滑過,猛然間心底衍生出了壹種無緣由的空虛,也許是因為把閑情拋卻久了的緣故吧。望著夜空中閑掛著的壹輪孤月,心間似乎又湧現出了淡淡的悵惘之感。索性就丟下塵世間的嘈雜,緊閉窗扉,帶著壹顆世俗之心,壹人靜靜的在月色下閑賞。? 

空寂的夜晚,少了別人的打擾,心緒異常的活躍。延著依舊熟悉的路途向前走,身邊的景物未曾改變,只是心間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麽,顯得空蕩蕩的。在壹覽無余的月夜下,淡淡的疏星掩映在蒼白的夜空中,它以壹種隱秘的方式在點綴著月的寂寥。若有若無的景物在四周隱現,雖不如白日裏看的真切,但卻有壹種似是而非的朦朧態,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對著壹輪殘若銀鉤的孤月深思獨徘徊,頹然間的思維閃現使我產生壹種無緣由的期望,可是在牽連不清的追溯中,美好的向往在不斷的渴望中不斷的失望,渴望與失望的重疊,又壹次的堆積成了我蒼白的默然。?

沿著月光灑落的方向前行,周圍忽明猶暗的景物給人壹種莫可名狀的錯亂之感。就這樣行進在迷茫的道路上,前方的壹處池塘瞬然間顯現在了眼前,借著這朦朧的月色觀望遠方,寂寥的夜空中,幾點稀疏的星光暗藏在淡淡的月色中,星與月在夜空中的隱約而現,又把此靜寂的氣氛點綴的更加柔美。這輕瀉而下的月光投射到湖面,原本朦朧的水面傾然間泛起了清輝。看著水面上浮現的半月深思,平鋪在湖面上的淡清月色,是否壹如妳當初的素顏般純凈?而今望著水中的浮月遙思遠方,卻也只好是自尋淒涼罷了,壹切顯得好虛幻。水中望月浮影美,恍然壹現念成灰。前塵往事已難追,虛實相映怎辨非?陣陣清風吹來,湖面泛起了漣漪,遺落下的月影就這般的消散了。眼前碎裂的浮月已再難拼湊完整,不知這無可挽留的失落之感,是否也如同妳那印在腦海中的容顏壹般,清晰而又隱暗的模糊呢?? 

仿徨在月色下,當念及往事時,思緒在不斷的期望中悄然閃動,隨著心境的轉變,遙想也早已瘦成了壹彎殘月。?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初見之時的美好,那驚鴻壹瞥的凝眸,不知又牽扯出了我幾多的情愫?每逢月出之時,最難忘記的終是妳那在月夜下婉約而嬌羞的容顏,就如同出水的蓮花般的清麗脫俗。只是,在過往的煙雲裏,月色太過於皎潔了留下的只會是太多的遺憾、太多的美夢無法去圓。如今我獨守著這殘缺的月色憂思,不知在經過下壹季的苦痛輪回之後是否還會有月圓之夜?也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遺憾的存在,所以才會把殘缺之美凸顯的這麽彌足珍貴吧。 

人生若真的只如初見,那又該會有多少牽掛記心間?等閑空度月隨風,猶憐初見素顏容,幽怨不復悔多情,仰天壹笑有誰聽?罷矣,就讓我滿懷對最初的向往,獨自壹人行進在自己的月色下,悵惘古今間,帶著那壹絲絲的留戀,讓最後的悲鳴化為悠悠天籟的序曲,攜著這壹闋瘦瘦的思念,讓我且隨風而行,在月夜的眷顧之下,漸漸地消散在雲隱深處、深處......

雨荷

有壹次,雨中走過荷池,壹塘的綠雲綿延,獨有壹朵半開的紅蓮挺立其間。

我壹時為之驚愕駐足,那樣似開不開,欲語不語,將紅未紅,待香未香的壹株紅蓮!

漫天的雨紛然又漠然,廣不可及的灰色中竟也有這樣壹株紅蓮!像壹堆即將燃起的火,像壹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我立在池畔雖不欲撈月,也幾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壹場雨嗎?妳曾經無知的在其間雀躍,妳曾經癡迷的在期間沈吟------但更多的時候妳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與寂寥,並且以對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紅蓮,在雨中怎樣的唯我而不忘我。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壹株花裏有怎樣完美自足的世界!

壹池的綠,壹池無聲的歌,在鄉間不惹眼的路邊------豈只有哲學書中才有真理?豈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壹筆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壹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則長長的雨季何患?

賞析

古往今來,以荷為文,可說是難以計數。《雨荷》文雖不長,但立意新穎。“當沒有陽光的時候,它自己便是陽光。當沒有歡樂的時候,它自己便是歡樂!”短短兩句,就賦予了“荷”卓而自立,始終如壹的恬淡心境。這種心境就是人們常常稱頌的“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與世無爭的心靈境界。

文中將生命比作壹場雨,將人生的艱難說成是“廣不可及的灰色”。人必須“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濕,那些無奈和寂寥,並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而紅蓮則像“壹堆即將燃起的火,像壹罐立刻要傾潑的顏色!”這火點燃了生命的希望,這顏色塗抹著生命的色彩。寓意著在灰色生命中,蘊含著積極樂觀的壹面。

文章在結尾時,道出了荷花“形象之外的美善”。“壹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是本文的文眼,也本文的點睛之筆。

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壹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壹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壹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壹旁,是些楊柳,和壹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壹個人,背著手踱(duo)著。這壹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壹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壹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麽都可以想,什麽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壹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壹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壹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壹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壹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壹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壹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壹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壹例是陰陰的,乍看像壹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壹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著壹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yuán)女,蕩舟心許;鷁(yì)首徐回,兼傳羽杯;欋(zhà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jū)。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壹些流水的影子。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壹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麽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壹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賞析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壹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壹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壹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壹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壹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壹個“瀉”字,給人壹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壹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壹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壹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麽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壹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郁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壹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壹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壹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和尋求擺脫沖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壹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向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壹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借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壹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壹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裏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壹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裏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壹種音韻美。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春之懷古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壹把雪再也撐不住了,噗嗤的壹聲,將冷面笑成花面,壹首澌澌然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壹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壹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樣嬌,那樣敏感,卻又那樣渾沌無涯。壹聲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滿天的雲,壹陣杜鵑啼,可以鬥急了壹城杜鵑花,壹陣風起,每壹棵柳都會吟出壹則則白茫茫、虛飄飄說也說不清、聽也聽不清的飛絮,每壹絲飛絮都是壹株柳的分號。反正,春天就是這樣不講理,不邏輯,而仍可以好得讓人心平氣和的。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苦守壹截老根,北地裏千宅萬戶的屋梁受盡風欺雪擾自溫柔地抱著壹團小小的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壹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樹把皇室的禦溝和民間的江頭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為長期虔誠的企盼祝禱而美麗起來。

而關於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經有這樣的壹段故事:在《詩經》之前,在《尚書》之前,在倉頡造字之前,壹只小羊在嚙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壹個孩子放風箏時猛然感覺到的飛騰,壹雙患風痛的腿在猛然間感到舒適,千千萬萬雙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紗時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撅成吹口哨的形狀,用壹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季節命名--“春”。

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至於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壹壹記憶、壹壹垂詢。

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麽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

賞析

春之懷古以通過壹系列春天的意象,使春天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文中幾乎每壹句都使用了恰如其分的修辭手法。例如文章第壹段,雖然只有短短壹句話,卻用了擬人、排比、疊句、比喻四種藝術手法,融情於景,渾然天成。在後面的幾段中,擬人、排比、反復、比喻、對比、通感、聯想等手法也是層出不窮。“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所有的花,已交給蝴蝶去點數。所有的蕊,交給蜜蜂去編冊。所有的樹,交給風去縱寵。而風,交給檐前的老風鈴去壹壹記憶、壹壹垂詢。”……作者把自然界中難以言表的春的意象,都比擬成可感知的人的形象和人的姿態,給讀者以形象逼真的感受。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有三次在文段的開頭,重復“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這句話。而這句話恰恰如壹條絲線將其他珠玉壹樣的文字巧妙的串聯起來,使這篇文章達到了條理清晰,讀來壹目了然的效果,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色。

同時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作者“天馬行空”、“行雲流水”般的寫作思路。

第壹段從“雲端”、“山麓”、“荒村”到“籬落”,筆觸所及猶如勻潤的弧線,自然、流暢而又幹凈利落,壹如壹絲不茍的 “工筆畫”,而到了“小鴨的黃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則忽然變成了“潑墨畫”壹樣,濃濃的春意瞬間流淌於紙上,壹下子將溫軟、柔和的春如潮水壹樣淋漓盡致的推倒了我們的眼前。

春來了,不僅溫柔卻更充滿生機、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蠻”。 “惹哭滿天的白雲”、“鬥急壹城杜鵑花”、揚起漫天的飛絮這都是她的傑作。有壹句話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麽?”其中充滿了對春天的期盼。所以壹旦春天真正到來,人們的心情便如贏得了壹場戰鬥的勝利,激動、興奮、難耐不已!作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的時候,充分發揮了“擬人”這壹修辭的妙用:“惹”、 “鬥”、“不講理”、“不邏輯”、“苦守”、“抱著”、“攻陷”、“控制”……等等,讓春在我們的眼前宛如壹個活脫脫的野蠻、霸道、俏皮、可愛的小姑娘!

寫文章,想象力是靈魂,沒有想象力或者說不能讓讀者“浮想聯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從 “春”的翹舌發音聯想到了“口哨聲”,而由此展開了人們初造此字時的情景。雖然其實並非如此,但是卻讓讀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於“鳥兒”、“蝴蝶”、“蜜蜂”、“風鈴”在春天裏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靈慧心意。

然而,倘若文章只是停留在對春天的閑情寫生上,倒也只能算是壹篇佳作而不能稱之為美文的。我們在來看題目《春之懷古》,讓後我們再來看壹下文章的最後壹段“穿越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我想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讀到此處,我們才能明白,以上作者筆下的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懷想的“必然是這樣的”古典中的春天,而現實則多是“煙囪與煙囪的黑森林”。但是在這種黑森林的猙獰面目面前,作者並沒有心靈麻木的習以為常或者黯然神傷,而是十分堅定自己的信念“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或者,在什麽地方,它仍然是這樣的吧?”,受著作者文字和她執著信念的感染,我們的心靈也不禁升華,也想與作者壹起去 “走訪那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春天”了。

有好幾篇,妳自行選擇吧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