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後死於任上。其母謝氏隨帶子仲淹改嫁山東人朱文翰,並隨其居住在山東鄒平繼父老家長山朱家村。少年範仲淹在那裏壹住就是12年,度過了自己求知、發展的漫長過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範仲淹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當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賞識其才幹,保舉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閣校理。從那時起到慶歷五年為止的17年間,他曾四次進京任職,又四次遭貶降職,屢遭打擊,政治仕途可謂"幾起幾落"。但他始終清正廉潔、堅持改革,與朝中壹些守舊官員以及腐朽勢力作堅決的鬥爭。
他第壹次在朝任職時,正值仁宗皇帝繼位不久,但這個皇帝並不掌握實權,大權全掌握在劉太後手裏。劉太後獨攬大權,胡作非為,滿朝文武官員敢怒而不敢言。只有範仲淹壹人不顧自己官小位低,冒死上書,請求皇太後把大權交給仁宗皇帝。副宰相晏殊見狀大為吃驚,連忙勸道:"妳這樣上書,不但自己倒黴,還要連累我這個推薦人。"範仲淹聽後嚴肅地告訴他:"盡管我是妳推薦的,但妳卻常常因怕我不稱職而感到羞愧,沒想到現在我又因為忠直而得罪了妳。"晏殊聽後,無言以對。後來範仲淹終因大膽上書而觸怒劉太後,被趕出東京,貶至河中府任職。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範仲淹被召進宮裏,任右司諫。但沒過多久他又因得罪把持朝政的守舊官員受到排擠,再次被貶出東京。
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他由於在蘇州治水有功,第三次被召進東京,授天章閣待制。但這次他又因揭露宰相呂夷簡等人結黨營私、嫉妒賢能的醜行而受到打擊再次被貶,到陜西任職。在送別的途中,他對送行的朋友這樣說:第壹次被貶妳們在送我時說我是此行極光(非常光榮),第二次妳們說我是此行愈光(更加光榮),這次妳們又稱我此行尤光(尤其光榮),而我這前後已是"三光"了。
公元1043年,範仲淹第三次奉詔回京,不久便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與富弼、韓琦等人***同主持朝政。這時的北宋王朝階級矛盾異常激化,農民起義接連不斷,邊境夷族又乘虛而入,差不多已成為瓜分豆剖、揭竿而起的境況。為了挽救國家命運,宋仁宗把壹向主張改革的範仲淹調回中央委以重任,並請他拿出改革方案,支持範仲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這便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但沒過多久,他的改革方案又觸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他們的反對下,這次改革又壹次失敗。隨後,範仲淹又被貶。這次他被貶至鄧州任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