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最著名的壹首李白的詩:《江上吟》唐·李白。
壹、正文: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壹、翻譯:
玉蘭木做槳,乘坐神奇的沙棠船,劃動名貴的木蘭槳,在漢水泛舟,船頭和船尾,悅耳的玉簫和金管聲聲吹奏。讓我們喝上千杯萬盞美酒,壹醉方休。
船兒隨著波濤蕩漾,動人的歌妓,壹展那美妙的歌喉。天上的神仙,離開了黃鶴,又怎能在太空翺翔,怎及我坦蕩君子,常能與海鷗同遊。
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詞賦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壽,而喧囂壹時的懷王宮殿、襄王樓臺,如今安在?渺然無存呵,只留下空悠悠的山丘。
我乘著酒興下筆揮寫,巍巍五嶽也得壹搖三抖,我作成詩歌縱聲高吟,仙境蓬萊在我腳下俯首。功名若糞土,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呵,並不持久,就像那浩浩東去蕩蕩南折的漢水,絕不會向西北流。
端午節的由來:
1、端午節源於: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2、端午節習俗:
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
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壹開始是為了驅邪防病,為此在端午這天有喝雄黃酒的習俗,後來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壹天跳江,於是端午節就成了紀念屈原的日子,部分地區是為了紀念忠臣伍子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