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飲食:
蒙古族牧區以牛_羊肉及奶食為主,以糧食_蔬菜為輔。奶品有奶豆腐、奶疙瘩、奶幹、奶酪、奶油、酸奶等。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許青鹽,味道鮮美可口。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
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後少加些鮮奶。牧民燒飯_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糞,火焰恰到好處。農村以糧食為主,奶食為輔。如今經濟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改善了許多,除肉食外,各地冬夏都能吃到新鮮蔬菜。
蒙古族節日:
蒙古族重要節日有春節_興畜節和那達慕等。其中,那達慕是蒙古族最為盛大、影響廣泛的節日。
“那達慕”,系蒙古語“娛樂”或“遊戲”的意思,每年7_8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大會召開時,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乘車騎馬,雲集在碧綠豐美的草原。他們或參加比賽,或專程趕來參觀娛樂。
傳統的那達慕大會上只舉行射箭_賽馬和摔跤的比賽;現代那達慕從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豐富和發展。
除了傳統的男兒三藝—摔跤_賽馬、射箭比賽之外,還增添了其他體育競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_交流生產經驗_篝火晚會等內容,同時開展經貿活動,進行物資交流,還要表彰勞動模範。
那達慕大會上的摔跤比賽,最引人入勝的是民族式摔跤。臉色黝黑_身體魁偉的摔跤手上身穿著鑲有銅釘的黑色摔跤衣“昭德格”,下穿白色跤褲,腰系彩綢做成的圍裙,腳蹬蒙古靴或馬靴,袒胸露背,有的跤手還在脖子上圍著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
當音樂響起的時候,跤手們跳著雄健的“鷹步”上場,對方的摔跤手也按著民族古老的傳統風格,揮舞雙臂,猶如雄鷹展翅,勇士們的搏鬥就開始了。
蒙古族的文化活動:
壹、蒙古族壹向有“音樂民族”_“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壹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壹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樸_爽朗_熱情_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二、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壹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沈,悠揚動聽,仿佛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三、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_筷子_安代_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壹揮手、壹揚鞭、壹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_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