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誰能幫解讀壹下周夢蝶的詩歌《菩提樹下》

誰能幫解讀壹下周夢蝶的詩歌《菩提樹下》

如果說周夢蝶對莊子的認同與推崇是對其絕對自由思想的肯定,那麽他對禪的接受則出於對現實的放逐。的確,他只身入臺後,生活坎坷,他也曾為之奮鬥過,追求過,但他總覺得現實人世並不是理想所能寄托的地方,便將眼光移向世俗之外,在佛理禪宗中尋求解脫。在臺灣眾多的現代派詩人中,周夢蝶的詩宗教色彩最為強烈,禪味最重。如《擺渡船上》寫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無盡上/無盡在,無盡在我剎那生滅的悲喜上/是水負載著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負載著船和水?”詩以萬物相互依存的形象,闡發了禪宗的義理,使有限之物與無限之物溝通;從而瞬間與永恒,有形與無形,悲喜與哀樂,全部融為壹體,進入生死同壹的化境。正是悲苦的命運才使他找到了禪,也使它的詩充滿了禪思與哲理,因此著名學者葉嘉瑩稱周夢蝶是“壹位以哲思凝鑄悲苦的詩人”。

盡管周夢蝶對佛學與禪思的親和,但他並沒有沈入宗教的冥思與玄想之中,他是入世的。也正是這樣使他的詩作呈現出了壹冷壹熱相互抗衡的兩種力量,而這種詩歌風格是臺灣詩壇少見的,也形成了其詩歌獨特的美學格調。他在著名的《菩提樹下》寫道:

誰是心裏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壹生呢?

所有的眼給蒙住了,

誰能於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壹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

擡眼向天,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沈沈俯向他的蔚藍。

……

眾所周知,佛家有“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偈語,而詩句的壹開頭就是兩個問句:“誰是心裏藏著鏡子的人呢?”,“誰肯赤著腳踏過他底壹生呢?”由此可見,冷然寂寞的禪思佛理背後是壹顆入世的心靈,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中“火”與“雪”意象,不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為深邃的情感。正如有的詩評家所說的:“與其說是哲理詩,不若說是壹本情詩集,是壹份感情的折射,從另壹方向橫生出來。在理的毀傷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註……這過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樹下》、《囚》、《天問》篇所顯示的掙紮,但其中壹直要追求的統壹與和諧,才是詩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