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風俗由來: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壹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壹年四季皆有明月,為何要在中秋賞?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試圖解釋了這個問題:“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太寒,夏則蒸雲太熱,雲蔽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玩。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
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之月數,則蟾魄圓。”他從天氣角度給出了解釋,這個解釋在今天的科學角度看來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幹冷氣流迫使夏季壹直回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空氣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雲霧少了,因而出現秋高氣爽、夜空如洗的天氣,所以月亮顯得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們選擇壹年中的“中秋”前後賞月還有歷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註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壹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從歷代賞月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樹、白兔、嫦娥是常見的意象,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風尚的濃厚影響。
相關傳說:相傳,遠古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苦幹,老百姓眼看無法生活下去。後來壹個叫後羿的英雄,登上昆侖山,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不久,後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夫妻倆恩恩愛愛。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服下此藥能即刻上天成仙。然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不料被奸詐刁鉆的蓬蒙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