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

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

2012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由國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浙江省文化廳、中***嘉興市委、嘉興市人民政府承辦。  嘉興初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之稱,端午民俗源遠流長。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吳越交戰頻繁,吳國大將伍子胥曾在這裏屯軍練兵,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嘉興端午習俗的壹項重要內容就是紀念伍子胥。

由於嘉興地處水鄉澤國, 河湖縱橫交錯, 嘉興人“以舟代車”, 生活“壹日不能廢舟楫”, 這給舟船制造和龍舟競渡創造了條件。嘉興農村盛產稻米箬葉, 給裹粽食黍提供了方便。而這些正是確保嘉興壹帶端午節兩大主要活動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嘉興端午習俗具有“吳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鄉澤國”的深厚背景,凸現了江南水鄉獨特的傳統文化。通過節日的舉辦使得吳越文化背景下嘉興端午習俗的形成、流變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與傳承,嘉興已成為全國首個“中國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嘉興地處浙江省東北部,東接上海,北鄰蘇州,西連杭州,南瀕杭州灣,陸域面積3915平方公裏,現有戶籍人口339萬。

7000年前在這裏孕育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遊、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公元231年,嘉興建城,城市肌脈延續1700多年基本未變,至今仍保存著月河、蘆席匯、梅灣街等三大歷史街區,散發著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體現著古老水城的凝重歷史。

嘉興是中國***產黨的誕生地。1921年7月,中國***產黨第壹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後因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襲擾而轉移到嘉興南湖的壹艘遊船上閉會,宣告中國***產黨的誕生。南湖紅船見證了這壹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嘉興南湖歷來為風景名勝,“微雨欲來,輕煙滿湖,登樓遠眺,蒼茫迷蒙”的妙趣,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楊萬裏贊其“輕煙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清代吳偉業則詩雲:“柳葉亂翻千尺雨,桃花紅帶壹溪煙”,而乾隆皇帝更是對它情有獨鐘。他六下江南,八次光臨,並寫下了“試看淺煙方淡蕩,便教不雨也迷離”等詩句。

嘉興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旅遊業發展迅速。除南湖外,生活著的千年古鎮西塘、最後的枕水人家——烏鎮,保留著濃濃的江南水鄉風情。平湖九龍山濱海旅遊區,是人們休閑的好去處。海鹽南北湖,被稱為江南壹片真山水。海寧錢江潮,更是壯觀天下無。嘉興還保留著眾多的名人故居,晚清大儒沈曾植、國學大師王國維、出版巨擘張元濟、文學巨匠茅盾、著名詩人徐誌摩、藝術奇才豐子愷、海派畫家蒲華、譯界楷模朱生豪和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著名社會活動家褚輔成、數學大師陳省身等,都在故鄉留下他們成長的足跡。

如今的嘉興正在大力實施生態立市和文化興市戰略,建設江南水鄉生態型文化大市,全力打造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

2012中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論壇

6月28日至29日,2012中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論壇在浙江省嘉興市舉行,來自全國58位專家學者和嘉賓出席論壇。嘉興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柴永強、浙江省文化廳副巡視員陶月彪、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辦公室副主任李曉松等領導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辭。論壇由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浙江省文化廳和嘉興市人民政府主辦,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湖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協辦。

論壇***收到論文63篇。論壇上,與會代表們重點圍繞“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及其民俗文化”主題,探討中國蠶桑絲織民俗文化內涵的歷史變遷與當代走向,探討其科學保護理念、方式和實踐,論題涉獵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和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區域特色比較、區域保護互動聯動機制、文化空間構成、保護策略、傳承模式、文化生態保護、生產性保護、數字化保護、民間蠶神信仰、傳統染色技藝以及蠶俗文化保護與現代新農村建設等眾多研究領域,這是當前我國蠶桑絲織技藝和蠶俗文化研究與傳承實踐的智慧結晶。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勤建作大會總結。論壇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把酒畫桑麻”書畫展,實地考察了嘉興絲綢博物館、海寧周王廟鎮雲龍蠶俗文化園、桐鄉洲泉鎮蠶俗文化博物館等場館。這次論壇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文化部舉行的首次蠶桑絲織民俗文化高端學術論壇。

2009年9月,“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原創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壹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在這個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和織錦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壹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這壹傳統生產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至今還保存在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的成都等地,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申報書》)

嘉興市素有“桑蠶之鄉、絲綢之府”美譽,蠶桑絲織文化具有4700多年的歷史,蠶桑生產、蠶繭加工、絲綢貿易引領全國、聞名世界。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重要保護傳承地區,嘉興市出臺《嘉興市蠶桑絲織文化生態區保護規劃(2010-2015)》等政策措施,命名了海寧市、桐鄉市和秀洲區為首批蠶桑絲織文化生態區。先後投資興建了嘉興絲綢博物館、桐鄉洲泉蠶俗文化博物館、海寧雲龍蠶俗文化園等蠶桑絲技藝織和蠶俗文化展示場館。2011年12月,海寧市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建設的“中國蠶桑絲織文化遺產生態園”項目舉行簽約儀式。生態園規劃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裏,其中先期建設的九裏桑園核心面積3000畝左右。生態園建成後,將成為國內第壹個有較大規模的蠶桑文化生態園,不僅能全面保護、研究、傳承中國蠶桑絲織文化遺產,也將帶動周邊種桑養蠶的發展,有利於保持和改善目前我國繭絲綢業的發展環境。同時,嘉興市又先後承辦了杭嘉湖蠶桑絲織民俗文化研討會、雙廟渚水上蠶花勝會、雲龍蠶俗文化旅遊節等壹系列保護傳承和學術研討活動,以實際行動積極推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