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
亦有野史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為被李世民族滅而逃往西域;但此說缺乏佐證,且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尚在幼年即在玄武門之變後全數被害,留有親生後嗣的可能性很小。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更為了學習而隱居。
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遊歷。開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寫《長短經》的趙蕤為師,學習壹年有余,這段時期的學習對李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開元六年,在戴天山(約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裏處)大明寺讀書。二十五歲時只身出四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中年
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後來他在洛陽和另兩位著名詩人杜甫、高適相識,並且成為了好朋友。
晚年
天寶十壹年(752年)李白年屆五十二歲,北上途中遊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
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遊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756年12月,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
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壹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參見李璘之亂)
李白晚年在江南壹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誌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去世
《新唐書》記載,唐代宗繼位後以左拾遺召李白,但李白當時已去世。
《舊唐書》則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中國民間有“太白撈月”的傳說:李白在舟中賞月,飲酒大醉,想要跳下船至水裏撈月而溺死。
李白在所有詩歌體裁都有千古絕唱。李白鐘好古體詩,擅長七言歌行、五言古詩、樂府詩、五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
擴展資料:
李白詩風浪漫,包羅萬象,繼承陳子昂提倡的詩歌革命,反對南齊、蕭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把南朝以來柔弱華靡的文風,壹掃而空。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唐詩都得到創造性發展。
李詩富個性,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內容表現出蔑視庸俗,反抗和不媚權貴的叛逆精神,歌頌遊俠和仙道,被譽為“詩俠”、“詩仙”,後世亦以詩仙李白稱之。
李詩想像豐富,結構奇特,極度誇張,比喻生動,並運用大量神話傳說。
百度百科-李白